
□董昊(青島大學)
5月11日,針對在網上引發熱議的“手機泡水”視頻,貴陽市修文縣明雅學校發布情況通報稱,經核查,因學校九年級某班20餘名學生違反學校規定私自攜帶手機進入宿舍並在深夜玩耍,影響正常作息。班主任發現後自行與家長協商,採取將手機泡在水裡的方式進行處置。明雅學校了解到相關情況後,認為該方式欠妥,有“矯枉過正”之嫌,立即對涉事班主任進行嚴肅批評,並做出相關處理。(5月13日 澎湃新聞)
一直以來,學生私自攜帶手機進校園,都是困擾家長和老師的一大“心頭病”。學生沉迷於手機的危害毋庸多言,即便是成績優異的學生,一旦沉迷其中,成績也會一落千丈,這是家長和老師不願看到的結果。如今,對於學生的手機管理已成為教育界的一大難題,不少家長老師也想出各種法子應對。誠然,諸如“手機泡水”這樣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可能對解決眼下學生偷玩手機的問題有效,但不能真正斷了學生的“手機癮”。
要知道手機並不是原罪,將學生沉迷於手機歸咎於工具本身亦不可取。從本質上來說,校園手機管理問題的癥結,不在於手機本身,而在於家長和老師沒有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手機使用觀”。現實生活中不乏一些孩子每天都用手機,但學習成績依然名列前茅,原因在於這些孩子知道如何合理利用手機,將其視為平衡學習與娛樂的有效工具。但遺憾的是許多家長和老師仍將手機視作洪水猛獸,把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的行為視作如臨大敵,甚至把“手機泡水”這種粗暴式管理視為“為了孩子着想”,這不是信息時代下教育者做出的正確價值判斷。
之前有個形象的比喻說,人類曾經以採集食物為生,而如今要以採集信息為生。進入信息社會,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這代人已經離不開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已成為“信息採集”的重要生產工具,對今天的青少年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學校在手機管理上就更不能簡單粗暴地“一毀了之”。與銷毀智能手機相比,提高中學生的網絡素養,引導青少年有節制地合理使用智能手機,平衡學習與娛樂時間更為關鍵。學校理應把提升青少年的網絡素養當作必修課來對待,家長和老師也要為孩子做好榜樣和引導。
總而言之,“手機泡水”這類粗暴式管理不是問題解決之道,要想徹底解決學生私帶手機入校園問題,需要家長、老師和學校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加以人為本、對學生更為負責的舉措,慢慢地引導教育孩子樹立正確手機使用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