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家祺(重慶大學)
近日,江蘇省五年級學生羅幸烜在出去遊玩時,碰到一老人突發疾病昏倒路邊。看到有人施救,但手法有誤,由於在學校學過急救技能,羅幸烜讓大家散開透氣,同時給老人做心肺復蘇。最終,老人成功轉危為安,並為小羅送來了錦旗。羅幸烜說,自己感到非常開心和自豪,將來會幫助更多的人。(10月12日 荔枝新聞)
五年級學生能夠利用急救知識救回暈倒老人,是急救教育交出的一份最好的“成績單”。小羅的成功施救,體現出學校對於青少年的急救教育沒有流於形式、淺嘗輒止。對此,其他學校應當進行學習與借鑒,把急救教育擺在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不能以“影響成績”或“耽誤時間”為由打折扣。
近年來,我國對於急救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2021年,教育部發布了實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動計劃、開展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今年,急救教育也將被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由此可見,急救教育已經成為了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受到廣泛重視。此前,多所大學在軍訓中開展了急救技能普及和技能培訓,但中小學對於急救教育的重視程度仍有待提高。小學生救回老人的案例,相信能夠為中小學急救教育提供正向的推動作用。
急救教育的意義不僅在於能夠讓學生去幫助他人,還能讓學生更好地保護自己,將“安全”與“生命”握在手中。對於學生來說,掌握了相關知識有助於提高緊急避險意識,在面對突髮狀況時能夠冷靜處理,有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此外,加強急救教育有利於促進學生養成樂於助人的優秀品德,在全社會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風氣。目前,如“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及心肺復蘇術等基本的急救技能愈發普及,這也為學校推行急救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急救教育作為重要的“生命課程”應該被全社會重視。據統計,中國每年約有113萬人死於心臟驟停,其中80%發生在院外。這也就意味着,在黃金搶救時間內,身邊的人能夠及時施救對於病人的生命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學校方面應當定期開展相關課程,向學生講解急救常識、急救用具的使用等。同時,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上,必須讓學生通過實踐真正掌握急救技能。而對於教育部門,應當對學校進行有效監督,保證相關課程保質保量開展。還應當制訂出明確的教學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仔細研究。最後,應該加大宣傳,提高家長重視程度,讓急救教育不僅停留在學校,也讓全社會能夠增強安全意識、提高急救能力。
在國務院發布的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基本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作為倡導性指標被明確指出。我們不願看到生命的消逝,也希望在危險迫近時不再無計可施。 “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相信隨着急救教育的普及與推廣,更多像小羅一樣的人能夠伸出援手,更多的生命將得到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