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時,天剛蒙蒙亮,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文峰小學的食堂內飄出陣陣飯菜香。伴隨着清脆的早餐鈴聲,校園內一片歡騰,孩子們走向食堂。
記者在該校食堂看到,門口牆上醒目處張貼着當日“營養餐食譜”,早餐有牛奶、雞蛋、牛肉湯、主食等;午餐晚餐有臊子面、碎面葉、漿水面等,陪餐教師正按年級組織學生有序排隊打飯。
在食堂後廚,備菜區、烹飪區、儲物區整齊劃一,室內整潔乾淨、寬敞明亮。門外的監控大屏上,整個廚房的運作情況實時呈現、一目了然。孩子們津津有味地吃着“暖心飯”,臉上洋溢着快樂和幸福。
“我在學校吃的營養餐既健康又營養,身體越來越棒,學習越來越好。我還是足球隊成員,代表甘肅省參加了中西部青少年足球邀請賽呢。”六年級(4)班學生盧佳麗邊吃邊說。
文峰小學是一所鄉鎮寄宿制小學。2012年起,該校就開始辦食堂供應營養餐,供餐標準不斷提高,讓寄宿學生、留守兒童徹底告別了中午喝白開水、啃干饅頭的歷史。2021年,文峰小學利用省級“中小學建宿舍擴食堂增學位改廁所”建設項目,爭取35萬元資金對食堂進行維修改造,接通了天然氣,並向周邊7所農村學校輻射供餐。
馬家窯學校就是其中之一。校長曹建華欣喜地說:“以前,很難給學生保證牛肉湯這類食品的供應,現在文峰小學給我們解決了難題,孩子們周周有食譜、餐餐都有肉,葷素搭配、科學營養,上課也有精神了。”
“熱騰騰的飯菜不但讓學生能吃飽、吃好,還吃出了幸福的味道,為健康成長奠定了基礎。”文峰小學副校長黨小東說,此舉也解除了家長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後顧之憂,減輕了家庭負擔。
臨洮縣教育局營養辦主任王錦峰介紹,近年來,全縣通過優化供餐模式,實現營養餐科學搭配與地方飲食習慣的有機融合,並全面推行鄉鎮中心校食堂輻射周邊村小學和教學點供餐模式。目前,全縣包括村小、教學點等在內的245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3萬多名孩子都能在校吃上新鮮可口、營養均衡、熱氣騰騰的營養餐,餐餐有肉成為“標配”,有效提升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王錦峰說,為有效提高食品採購環節的安全性、可控性,大宗食材由政府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確保了進入校園的食品和原材料安全合格。同時,各學校成立膳食委員會,科學合理制定食譜,每周公示食譜、更新食物品種,讓供餐種類更加豐富,滿足了不同區域、不同年齡段學生健康成長的營養需求。
此外,全縣實施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工程,144所學校食堂(伙房)實現全覆蓋。記者登錄“隴上食安”APP隨機巡查發現,食材出入庫、食品加工操作等一目了然。
臨洮縣椒山初級中學是2012年8月建成的一所非全寄宿制獨立初中,現有61個教學班、3244名學生,全部享受營養早餐。張天祥是學校的專職營養餐管理員,負責全校學生的營養餐分配,他說:“營養餐改善計劃真正讓農村孩子得到了實惠,早餐還有當地人愛吃的肉絲湯、牛肉湯,搭配均衡、種類豐富。”
臨洮縣教育局局長龍小林介紹,全縣將營養改善計划著眼於“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和“陽光工程”,近兩年來,對104個食堂改造升級,極大改善了學生就餐環境和就餐條件,將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實處,傳遞給了每一個家庭,農村義務教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顯著提升。各學校還將營養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日常教育工作計劃,着力開好健康教育課,提升學生營養健康意識,營造出濃厚的食品安全、營養健康教育氛圍。
來源:中國教育報
編輯製作:省民委宣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