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到孩子一些真實的情境,讓他們覺得這是自己的節日。這樣,美育浸潤行動才能真正落地。”4月30日中午,上海市浦東新區進才實驗小學正在進行“國寶探索之旅”的主題活動,觀摩過一至五年級熱火朝天的現場美術比賽,又欣賞了同學們花費幾周製作的一件件國寶文創,該校教導處副主任陸瑛向澎湃新聞記者講述活動籌備過程,兩位學生記者則在一旁拍攝記錄,澎湃新聞記者不由感到,自己也在這次盛大的校園活動中構成了一個情境。

4月30日,進才實驗小學的小記者,和澎湃新聞記者一起採訪。 王昀 圖
距上海博物館東館只有兩公里,進才實驗小學樂於用好這一在地資源。在博觀大課堂“國寶探索記”美育計劃基礎上,陸瑛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細化,形成“國寶探索之旅”。希望通過美育浸潤,把跨學科的教育、職業體驗等串聯在一起。尤其是,該校結合心理季活動展開國寶探索,也是以修物來療心。也即“帶動自我價值體現,提升孩子們的自信心。實現藝術審美、心靈成長與文化傳承的多重滋養。”

同學們的作品除了提交給“國寶探索記”美育計劃之外,也將有機會在學校博物館展示。“家長反饋,小朋友通過這次活動,真的迷上了上博,一有空就拉着家長,要去上博研究當時的服飾、紋樣是怎樣的。最後都能一一說出名堂。”因此,陸瑛特別希望,文博機構的這類美育計劃能夠延續,學校能夠與之形成長期鏈接。
現場比賽:從美術課堂,到集體節日
4月30日的活動主要與美術創作有關。中午12:00-13:35,各年級的同學們要進行現場比賽。每間教室里都有二三十個參賽的同學。一個月前,以上海博物館東館的展品為素材,學校向同學們發起“國寶探索之旅”創作邀請,感興趣的同學就可報名,整個美術教研組都在行動,每位老師負責一個年級。

一年級同學做的是“文物修復”,即補全陶罐上的花紋。 張智 圖
一年級做的是“文物修復”,由陸勤勤老師引導。考慮到低年級的孩子需要框架性的支持,陸勤勤從上海博物館東館的古代陶瓷館,選出一組紋樣有特點的陶罐,將其轉化成平面的造型,並去掉側邊一半紋樣,使其留白。這一半就是需要進行“修復”的。以此,同學們可以認識陶罐上的花紋,進而體察其中的對稱之美,也可以在補全過程中延伸自己的聯想。因此,即便是同一個原型,補全出來的花紋也不盡相同。這讓小朋友從小就能通過動手領會到美的共通和多元。

二年級的同學在畫“素雅青花”。 張智 圖
二年級的孩子有更強的自主性。周珊珊老師給同學們的題目是“素雅青花”。在發布信息後的一個月里,同學們各自都已去過博物館,找尋自己喜歡的素材——中國曆朝歷代的青花紋樣都有變化,有花鳥魚獸和人物,也有繁複的紋路等。而二年級的美術課,就在教授點線面的知識,以及如何組織運用。由此,同學們就把自己擅長的點線面結構、喜歡的內容素材等,組織在這次作品中。“愛畫畫的小朋友,發散性思維都很強。即便畫傳統青花瓷,也不可能按部就班去複製。”周珊珊說,大家藉由自己的審美,在傳統內容上疊加新穎的東西,既是傳承也是創新。

三年級的同學用剪紙呈現國寶。 張智 圖
結合美術課的進度,三年級的題目是“文寶剪趣”,張燁老師請同學們在紙上剪出上博國寶文物的形狀和圖案。同學們已從上博東館找到自己喜歡的文物——尤其是大克鼎、玉神人等紋樣和形制對稱的國寶。同時也醞釀好了自己的圖樣,最後有剪有刻,陰陽結合,把國寶呈現出來。學校則採購了扇面、面具等,剪好的作品可以裝飾在上面,看起來更像是文創產品。也許剪紙需要格外專心致志,這間教室是所有比賽教室中最安靜的。“之所以選取剪紙這一具體形式,是要鼓勵孩子們更加投入。”張燁提到,這一個半小時比較充分,哪怕有同學中途剪壞,也可以重新動手再做。

四年級同學對文物進行寫生。 張智 圖
四年級的題目是“文寶寫生”,由汪未雄老師負責。高年級的美術課偏向寫實。同學們去上博東館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國寶,進行觀察和記錄,回到教室里來寫生。由於條件所限,難以組織這麼多同學直接去場館寫生,但同學和國寶之間的心理距離還是在這一過程中拉近。有人描摹王羲之的法帖,勾勒其中的筆意;也有人細細打量商朝父乙觥,試圖用鉛筆塗抹出它的形狀和光澤。汪未雄說到,雖然當下媒介技術發達,看到文物的樣子並不難,但動手把物件畫出來,仍然十分重要,對孩子而言,這是深度學習的過程。

五年級同學把國寶畫成水墨畫。 張智 圖
“古韻水墨”是五年級的主題。五年級開設了國畫課,也有“創意水墨”學生社團,孩子們可以憑興趣選擇,由美術教研組長龔麗英老師負責。“每次社團課一個多小時,畫畫給我帶來樂趣,讓我感到放鬆。”馬珂文同學畫的是濃淡相宜的青花瓷。她喜歡齊白石,自己也想成為藝術家。在小學生中普及國畫並不容易,不過,經過將近一學年的熏陶,哪怕是國畫零基礎的孩子,如今也能讓國寶以水墨形式呈現在宣紙之上。國畫專業出身的龔麗英,結合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編纂了一套校本課程。她表示,這套課程仍然在推陳出新,未來也會收入本次國寶探索的內容。
自製文創:動腦筋找材料,和家長一起修物療心
在現場美術比賽之外,還有不少同學,在家長的支持之下,各自做出富於創意的國寶文創,也都交到學校。4月30日下午,澎湃新聞記者一一欣賞了這些作品,並請這些小小創意家講述了創作過程。

范銘妤和她製作的“青銅迴響:現代之鼎”。 張智 圖
同學們善於發現和運用身邊的材料,其中也生髮出很多創意。一(3)班的范銘妤,參觀上海博物館東館後,和家長一起找到了泡沫磚,在上面畫上花紋,塗上青綠和金色的顏料,粘貼組裝在一起,做成了一個方鼎,命名為“青銅迴響:現代之鼎”。

劉梓逸和她的“新子仲姜盤”。 張智 圖
而五(9)班的劉梓逸被春秋時期古人以物傳情的故事打動,用彩陶做了一個“新子仲姜盤”,其中的物件也能旋轉。與原版子仲姜盤的肅穆青銅不同,劉梓逸有意把小動物做成了彩色的,讓它們更加活潑,又將手把變成花朵和枝葉,使其更富春天的浪漫氣息。另外,她還把銘文改成“童子劉梓逸制盤/法子仲姜盤/2025年4月”。

薛子蘅和他做的“神獸觥”。 張智 圖
參照商父乙觥,三(10)班的薛子蘅用陶土做了一件“神獸觥”。經過一次次調整,他才調整好各部分的大小比例,做出基本的造型。這件國寶的顏色也並不單一,薛子蘅花了很多工夫,去尋找和調配相應的深藍、淺藍、青色和金色。在帶到學校的過程中,這件作品還淋了雨,略微有些掉色,因此更顯滄桑。

袁浩然拿着他做的立體書。
二(2)班的袁浩然做了一本立體書,把上海博物館印象深刻的文物,都裝在了裡面。他說,其中有許多有趣的立體小機關,又好玩又能讓人學到知識。

解珺棠和他的作品“歷史:時間的印記”。 張智 圖
同學們也藉由自己的創作,表達對歷史、對時間的感慨。“時間可以回到終點,人類不能回到昨天。”二(4)班的解珺棠,常和家人去上博觀展,他這次做了一件飽含歷史意味的作品,鐘盤上以不同朝代的代表文物作為時點——從仰韶文化的彩陶網紋船形壺一直到清朝的粉彩蝠桃紋瓶,下方則是大克鼎。青綠色的大克鼎是平面造型,用紙殼做成,經過描線上色;鐘盤上的文物則是立體的自製泥塑,錶針可以走動並掃過它們。這件作品名叫“歷史:時間的印記”。

張一帆在講述他做的晉侯蘇鍾。 張智 圖
三(11)班的張一帆在做晉侯蘇鍾時,也比較關注時間的細節。給它們塗上青綠色之後,又用了金粉點綴,來顯示對應不同出土時間的不同顏色。他用橡皮泥一一捏出小球,又用白膠粘在鐘的表面,正面反面一共粘了一百多個,還利用廢棄的吸管、筷子和紙杯,製作了基本的框架。因此,他花費了兩個星期,只做出三件鐘。

王樂了和她的作品“古韻鐘鳴:我與晉侯蘇鐘的時空對話”。 張智 圖
而二(4)班的王樂了做的是“古韻鐘鳴:我與晉侯蘇鐘的時空對話”。她和媽媽用橡皮泥直接捏了三件小鍾,又用紙搭起骨架,以黑色橡皮泥包裹,做了其餘十來件大鐘。最後刷上青綠的顏料,又用大頭針固定在木架上。她感到,這個過程就是自己在和文物對話。

余安妮和她的繪畫作品。 張智 圖
也有同學希望把自己代入場景之中,繪畫創作是最簡便的方式。五(7)班的余安妮,從小對中國古代文明感興趣,也喜歡二次元。她起初想選大克鼎作為創作題材,但後來發現,西周晉侯蘇鍾的一個未解之謎似乎更有意思——當時古人到底是用什麼工具,在堅硬的青銅表面刻下這些銘文?她就此有了靈感,藉助這排編鐘的元素,去表達古今之間的時空對望。“文物能記載歷史。希望更多和我一樣喜歡二次元文化的年輕人能看到中國文物,大家一起探索。”為了把這幅畫又快又好地創作出來,余安妮還帶病專門去上博聽了一次講解。

馬梓惠和她的作品“筆墨縱橫,描繪千年前的來信”。 張智 圖
同樣以古今穿越為線索,二(8)班的馬梓惠則創作了一幅名為“筆墨縱橫,描繪千年前的來信”的畫。她第一次走入上博時,感到這些千年前的文物在向自己招手,似乎和人一樣有情緒和感官,於是把大克鼎畫成坐在磚牆前娓娓講述的老人,把粉彩蝠桃紋瓶畫成在春天翩翩起舞的小姑娘,還有兩個正在跳舞和彈琴的人,是要發揚和繼承這些文化的精神。
“人都是崇尚美的,發現美、觀察美和表達美。在美的浸潤之中,一個人的三觀就會比較正。現在小朋友雙休日也很忙。這裡琳琅滿目的作品,真的是因為家長支持、學生熱愛,我們老師積极參与。”陸瑛希望,未來這類活動能給出更多時間,讓孩子能深入體察,進行研究或創作,讓國寶的美更充分地助力孩子成長。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