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黨章規定和黨中央統一部署,全國38個選舉單位選舉產生了2296名黨的二十大代表。黨的二十大代表是共產黨員中的優秀分子,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是經過各級黨組織逐級遴選產生,肩負着9600多萬名黨員、49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的重託,凝聚着全黨的意志,承載着人民的期望,將光榮地出席黨的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們中很多是來自生產和工作第一線、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範黨員。本報開設“二十大代表風采”欄目,重點介紹生產和工作第一線黨員代表的先進模範事迹,以學習和弘揚他們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範。
劉秀祥多年來一直有一個習慣,如果沒有其他事務,清晨5點半,就來到教室等待早讀的學生,早早為一天的工作做好準備。面對學生,他常常把“要讀書”這句話掛在嘴邊,這也是當年他的老師為他埋下的種子。
劉秀祥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實驗高中黨總支副書記、副校長,是曾經“千里背母上大學”的“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也是從教10年為山區孩子守夢的“全國最美教師”。

劉秀祥出生在望謨縣一個小山村,2008年,考上山東臨沂師範學院。他一邊上學,一邊照顧母親。當年,很多媒體報道了他的事迹,面對紛至沓來的好心人的資助,他都拒絕了,只接受了學校為母親安排的住處。
他靠擺地攤、做家教、當服務生賺來的錢,不僅用於贍養媽媽,還資助着3個上中學時認識的同樣以撿廢品為生的弟弟妹妹,給他們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費。其中兩人於2009年、2010年分別考上大學,但最小的妹妹輟學了。2012年,劉秀祥大學畢業已進入一家企業工作,這個妹妹給他打電話說已快要結婚。他意識到,比起沒有錢讀書更可怕的是沒有夢想,他決定重回大山,為山裡孩子的心靈上播撒一粒“要讀書”的種子,幫助他們走出大山。
這一年,劉秀祥以全縣歷史學科第一的成績考上望謨縣特崗教師,在打易鎮開啟了三尺講台的生涯。長期的貧困落後,造成當地農民群眾不太重視教育,希望子女早點外出打工。劉秀祥發起了“助學走鄉村行動”,常年騎着摩托車走村串寨,四處勸學。特崗教師3年里,劉秀祥先後家訪了500餘名學生,聊自己的經歷、講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讓一粒粒“要讀書”的種子在家長和學生的心中發芽。

2021年,李應芬畢業後回到家鄉工作,她就是劉秀祥曾經勸學和資助過的學生。“家裡當年的情況不允許我繼續讀書,我多次向劉老師提出來要外出打工,但是,劉老師沒讓我離開學校。有一天,劉老師興沖沖地跑來告訴我,有愛心人士願意資助我和弟弟。”李應芬說,2018年寒假,她無意中發現這個愛心人士就是劉老師,她泣不成聲。
劉秀祥發起的鄉村助學行動,至今已有1000多人加入,為貧困學生牽線解決助學金1300多萬元,覆蓋學生4200多人。
為了更好地匯聚資源,助力家鄉教育的發展,2016年以來,在省、州、縣各級教育部門的支持下,先後成立了劉秀祥州級名師(勞模)工作室和省級名師(勞模)工作室,以工作室為依託,實施年輕教師培養“青藍工程”,形成“劉秀祥+望謨名師+州級名師+全省及全國名師”教師綜合素質提升模式,幫助年輕教師快速成長。10年來,劉秀祥共開展了教師研修、學生德育教育講座2700餘場次,從自身的經歷和感悟談起,講教育事業的發展,講山區孩子的希望,講教師的職責和情懷……聽眾累計超過1000萬人。
劉秀祥把“厚德重智,德育先行”的教育理念鐫刻在工作室的牆上,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一名共產黨員和教育工作者的擔當。如今,這個工作室已成為貴州德育品牌。
在劉秀祥的帶動下,一大批人才回到瞭望謨、留在瞭望謨,在大山裡播撒種子、教書育人。
記者:黃靜
編輯:黃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