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是開學的季節,從pre-IB或IGCSE進入IBDP,意味着整個學習的節奏、方式和任務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同學開學之後會覺得手忙腳亂亂,難以應對。而進入10月、11月,各類學科競賽也相繼開始,任務更加繁重,壓力也是越來越大。
對於剛剛進入11年級的同學來說,開學這段時間儘快地調整狀態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打好競賽基礎,積累經驗和獎項也非常關鍵。所以,當“開學季”遇上“備賽季”,到底應該如何穩紮穩打地渡過“高壓”時段呢?
01
【進度條】學生vs老師眼中的10/11年級
⚠️ IB學生的三大誤區
同質化?差異化?
很多同學會覺得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是一個全新的起跑線,可以和其他同學追平進度,一起出發。但在日常和各個學校的同學接觸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IB學校的進度差異非常大。
以所有學生都必修的數學學科為例,大綱中規定在兩年中需要修完5個模塊,而滬上比較知名的IB學校包校和位育,在開學前兩周的時候就已經學到了第四章的內容,而反觀進度比較慢的一些學校和相對節奏鬆散的海外學校,可能還在學第一章節的內容。
頭部學校越來越“內卷”的學習進度,為學生帶來了更多的複習時間,同時也為學生寫IA提前進行了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提前的課內知識點學習,讓學生在競賽備賽的時候可以更加“絲滑”。
例如AMC在11月進行比賽,而很多同學在11月的時候就已經學完IB數學兩年考綱中大部分內容了,還剩下的就是進階的統計和進階的微積分,而這兩個部分恰好是AMC中不涉及的,所以對於這些同學來說,只需要把競賽的內容補齊,做題更靈活,就可以應對了。
先松後緊?先緊後松?
相信大家都聽過江湖傳言——“IB學子沒有時間睡覺”。確實,IB體系學習任務相對會更加繁瑣,很耗費時間,但事實上造成很多同學壓力特別大的直接原因還是任務安排不合理。
很多同學會習慣於在學段剛開始的時候摸摸魚、劃划水,等到快考試了再開始調整狀態衝刺,但事實上IB的節奏應該是反過來的——11年級應該是任務最為繁重、把基礎打好的時期,這樣才能讓後續的學習和活動更有章法。
可以看出,其實到了第二學期的時候大家就已經沒有那麼多時間去focus在課內學習上了,到了暑假更加是“黎明前的黑暗”,是攀登至頂峰前的最陡坡,如果能夠在第一學期相對任務還沒有這麼密集的時候就把課內的知識學紮實,就會給後續的學習留出更多的餘地。
DDL迷失?
隨之而來的第三個誤區其實就是大家對於ddl的迷茫。正如剛才提到的,其實IB學子所面臨的很多時間節點並不是最終的那個“大考”,而是可能會平攤到DP兩年中的每一個月。
對於學生來說,不明確任務劃分和不清晰未來規劃的焦慮會導致更大的壓力,也會降低學習效率,導致任務拖延,進而導致更大的焦慮,周而復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