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看,在寫這個豎彎鉤的時候,要注意筆的轉動,這樣線條有力量……”7月9日,在章貢區沙石鎮火燃村鄉村“復興少年宮”的活動室里,一群孩子正在認真地跟着志願者輔導員學習隸書,學習書法的“快樂”氣氛,洋溢在孩子們的臉上。
火燃村是全國“美麗鄉村”,沙石鎮在推進鄉村“復興少年宮”的過程中,因地制宜、整合資源、突出特色,探索“校村結合”的建設路徑,在全鎮招募組建志願輔導員隊伍,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三星級及以上實踐站建設鄉村“復興少年宮”,為鄉村的孩子提供優質均等的課外教育服務。
優質教育向假日延伸
辦到家門口的“少年宮”
“和城市相比,農村地廣人稀,大家出行遠不如城市便利。現在,各種活動搬到家門口後,家長便無需在接送上操心,很多孩子都是自己步行過來的。”火燃村鄉村“復興少年宮”管理員李妮英說道,少年宮選址的時候充分考慮到村民的出行,特意選在位置靠近村子中心,基礎設施良好的李屋廣場,不僅出行便利,還建有農家書屋等文化活動場所,這種便利條件,讓火燃村鄉村“復興少年宮”不僅成為農村孩子課餘時間的好去處,也緩解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
許多農村家長的教育方式較為單一,每到暑期和周末,孩子們的教育成長完全靠自覺,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少年宮成為學校課堂的最佳延續,讓農村孩子們也能在節假日保持適當的學習狀態,還能拓展視野,幫助更多農村家庭提升教育水平。”火燃小學校長張曉斌說。
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大人們也十分歡喜:“村裡有了少年宮,孩子一有時間就愛來這裡,手機都玩得少了。家長省心多了,孩子的暑假也更加充實!”
優秀鄉土文化融入
立體式、體系化推進課程建設
“同學們看,今天我們要畫的,是我們火燃村最古老那棵樟樹,誰來說說對它的印象?”沙石中心小學志願輔導員范霞在“童心繪畫”課程上,帶領孩子們繪出火燃村李屋的文化地標——百年古樟,引起孩子們的極大興趣,大家邊說故事邊畫畫,對家鄉的深情躍然紙上。
學習不應該只發生在教室里,而應該發生在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參觀蔬菜大棚很有意思,老師說這是新的品種,產量比一般的品種高很多,長大我也要好好學習現代農業技術,報效家鄉。”在“認識火燃”課程上,六年級學生李昇發興奮地說。
火燃村因地制宜,將火燃村史館、客家民俗館、客家民藝館、客家書畫館、峰山蔬菜科技示範園等文化、產業陣地整合進鄉村“復興少年宮”,開設“火燃村史”“客家民俗”“勞動實踐”等內容全面、富有特色的“1+N”立體式、體系化課程。
“優秀鄉土民俗文化和本村特色產業等融入課程,可以培養本村孩子的自我認知與家鄉認知,讓他們了解家鄉,熱愛故土,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自信。”該村退休黨員、助學志願輔導員李兆華介紹道。
探索“校村結合”模式
學校品牌教育資源花開農村課堂
“運球、下蹲、轉身……”沙石中心小學志願輔導員項德旺正在為孩子們帶來學校特色課程“籃球操”。
沙石鎮中心小學是全國籃球特色校園,火燃村把這個優勢特色項目引入鄉村“復興少年宮”,明確品牌定位,“希望孩子們能夠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錘鍊意志,實現體育健身和精神文明雙豐收。”火燃村黨支部書記郭學貴說。
術業有專攻,授業必須有良師。為進一步充實鄉村“復興少年宮”的師資力量,沙石鎮整合全鎮教育資源,組建鎮級教師志願輔導員隊伍,按照就近原則統籌分配教育資源,將轄區內各校特色教育品牌通過村校結對、骨幹師資入駐執教等方式引入鄉村“復興少年宮”,在農村普及學校品牌教育。
經過資源整合,不僅有專業教師長期擔任鄉村“復興少年宮”的輔導員,沙石鎮還動員有能力的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老黨員等志願者加入志願輔導員隊伍。
下一步,沙石鎮將持續深化“校村結合”模式,在充實內容、豐富形式、創新模式上下功夫,結合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興趣愛好和地方特色等,持續擦亮沙石鎮鄉村“復興少年宮”品牌。(張美娟 鍾芳泉/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