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哪個學段的家校矛盾最突出,家長最能懟老師?這一方面與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高低有關,同時也和家長、教師本身的素養也有關。我們不能保證自己的素質,同樣也不能保證教師的素質。我們不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完全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同樣,也不能要求別人保證。矛盾,在所難免。
1、幼兒園(期望值:人中龍鳳):
這個年齡段孩子剛脫離牙牙學語,對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往往給父母更多驚喜(哇,我家寶寶居然連這個都知道[玫瑰]),自然期望值也高,必須人中龍鳳。但體質較弱、生活自理能力幾乎為0,孩童間習慣性衝突,幼兒園承受太多壓力。加之家長(尤其爺奶輩)寵溺,家校矛盾突出,甚至沖入學校毆打老師也有。但我堅信,幼師虐童概率幾乎為0,因為懲罰成本太高。(很佩服幼師的脾氣、心態是真好,一般人會受不了,請善待幼師)
2、小學(期望值:人中龍鳳->一切皆有可能):
開始接觸文化課,幾乎所有人都考過雙百,這很容易引起錯覺(嘿嘿,好像比我們小時候強多了)。越往高年級,越開始分化,期望值與現實直接開始矛盾。人,習慣於從外界尋找原因,而不從自身尋找,這個外界就是學校和孩子;人,習慣於獲取優待,對於大班化(大容量)的中國學校,沒有哪個老師有此精力優待每個人。不能獲得優待,部分人就開始懟,而且還不自知。這階段的男孩子很調皮,自然會受到老師更多的懲罰。這個時期家庭關係最常見的是“爸媽吼孩子,爺奶疼孩子”->“部分家庭父母爺奶孩子一起懟學校”。反正發泄成本哪個低就逮哪個。成本高低:孩子<學校<其他人。
3、初中(爭取考個好高中吧,至少本一有保障)
懟的少了,孩子分攤了部分火力。初中,孩子間直接的分化真正暴露了。學霸和學渣這個詞出現頻率高了(即使誰也不願自己的孩子被稱為學渣)。加之孩子青春期開始叛逆,家長越發覺察到孩子的缺點,如果缺乏有效教育,會惡性循環(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部分家長從小學時候集火學校,到此時歸咎於學校與孩子的原因,其實更多應該尋找自己原因,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出了什麼榜樣,你能否讓現狀更好一點呢?抱怨,真的有用嗎?青春期的孩子,學校和家長都很頭疼,家長一個孩子都受不了,更何況這麼多孩子每天聚在一起呢?一個班級,往往只要有一個渣生,可能會毀了一個班。教育不是萬能的,父母無法解決的問題,學校也很難解決。
4、理性(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動)
有些話雖然尖銳,但很現實。孩子的智力因素與基因密切相關(不絕對,求輕噴)。經過篩選的孩子才能進入高中(至少是學習),高中家長的整體素質也水漲船高(不絕對,優秀的家長往往成就優秀的孩子),懟天懟地的那批家長所剩無幾,大部分淘汰了。這批剩下的家長更理性,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給孩子尋求更多的教學資源上(其實他們一直以來就是如此,所以孩子更優秀)。但是這種優秀是內部(可能是一個縣)比較,如果放到外面的世界呢?211和985的比例真的很低,越是大的城市教學資源越豐富,坐井觀天無異於過於高看孩子,拉大孩子與自己的期望值。不能完全說學校教壞了你的孩子,而是我們的世界太小了。我們的學校第一,可能到別的地方即泯然眾人矣。可是,我們不願意接受這種落差,懟也在所難免,但這畢竟是少數了。
家校關係,一體雙生,是矛盾的兩面,可能相輔相成,也可能針尖對麥芒。不管如何,尋求理性的解決辦法,才是對孩子最好的辦法。打嘴炮敲鍵盤,還不如找老師商量,如果老師素質不行,那就找學校領導。解決問題,才是我們的目的。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