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夥的普遍印象里,大學教授這種人,應該個個都是人中龍鳳,一路坦途,必須本、碩、博連讀,想做個博後也是順手的事。
但最近哥們刷到條新聞,最近入職了中山大學的傳奇數學家張益唐,簡歷上居然出現了賽百味打零工的經歷。。
而且一打還是整整 7 年。
不僅如此,人家打完零工之後,還攻克了世界級的數學難題。
看了下網友們的評論,除了震驚,還有很多調侃:賽百味打零工,其實是在全球500強知名餐飲集團擔任技術顧問。
甚至賽百味官方直接在評論區,來了手頂級公關:張教授做三明治和做數學,都是專業的。
雖然這劇情,看起來和短劇爽文有幾分類似,但其實張教授背後的故事,其實遠比咱們想象中的要坎坷和有意思。
小時候的張益唐,是純正的天賦型選手:8歲研究《十萬個為什麼》數學篇,9歲獨自發現了勾股定理,12歲就開始研究微積分。。
我跟他同歲的時候,智力巔峰時刻,就是破解了家裡給電腦設的密碼。。
童年時期的經歷,已經讓張益唐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在1978年高考,他填報了北京大學的數學系。
接着,便是標準的天才少年路線——本碩連讀,然後作為公派自費留學生,去了美國普渡大學讀博。
那這還說啥,直接登上人生巔峰不就完了。
但去了美國後,登頂之路似乎就卡在這裡了。雖然他從不願意透露那段往事,但他和導師有矛盾這件事,已經成了大眾的共識。
因為他花了兩年,就完成了博士論文的部分結果,但畢業卻花了七年。
最後好不容易拿到了博士學位,也沒拿到導師的推薦信——這玩意就相當於進入學術圈的門票,但他也不願意從事數學以外的工作。
一個北大畢業的普渡博士,直接變成了家裡蹲。
找不到工作的他,在一位北大校友的邀請下,去了賽百味當會計。當然也是因為,干這份工作時,他能在摸魚的時候學數學。。
所以說強者從不抱怨環境,“摸魚“和”學數學”這兩個詞,居然能連在一起。
而這段經歷,也成了後來網友攻擊他的主要火力點。有人說他寧願去端盤子,也不願意回國,看不上國內的大學。
其實我也挺納悶,但我也去扒了一下他當年的採訪,發現這事兒還真得出來辟個謠。
他曾在公開場合提到過:“世俗壓力太大了,你躲不開的,你要不出論文,你就會怎樣怎樣。我自己可以沉住氣,我不要這些東西,但你的家人、親朋好友不答應。”
這話說的的確不假。大夥過年回家,應該都經歷過親戚的輪番轟炸:做什麼工作?賺多少錢?有對象沒?
咱可能咬咬牙就忍過來了,但張益唐心裡想的是,這玩意肯定影響我學數學。
所以張益唐害怕的,可能不是回國,而是在熟悉的環境里,那種無處不在的人情世故和世俗眼光。
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他骨子裡的傲氣。他覺得自己還沒搞出名堂,就這麼灰溜溜地回去,實在沒臉見江東父老。
於是,他就一邊在快餐店打着零工,一邊繼續布局他的數學大棋。這一場棋,就是二十多年。
當然在此期間,他的北大校友也幫他謀了個教職,讓他有了更多時間研究數學。
後來,他注意到自己可能會在“孿生素數猜想”這裡做出點成就。他是這麼說的:“我有一種直覺,直覺告訴我,我應該可以做出來。”
只能說注意力驚人,數學書上的“注意到”都是這種神人寫的,也是不意外了。
而這種直覺,成了他一舉登頂的機會。
2012年7月,他還在科羅拉多州一個朋友家的後院休息,啥也沒幹,就擱那兒發獃,想着看梅花鹿。
突然,一道靈光像閃電一樣劈進了他的腦子。那個困擾了他幾年、乃至困擾了整個數學界上百年的 “孿生素數猜想”,它的一個關鍵證明瓶頸,就在那一瞬間,被他打通了。
據他自己回憶,前後也就幾分鐘的事兒,思路就形成了。
這感覺,大概就像你在打 boss,被虐了千百遍,氣得去喝了口水,回來一遍就過了。
他趕緊把這個靈光一閃寫成了論文,投給了數學界最頂級的期刊《數學年刊》。
這本期刊有多牛呢?這麼說吧,一篇論文的審稿周期通常都是一年起步。結果張益唐的論文,從投稿到被接收,只花了三周。
更有意思的是審稿過程。據說,張益唐投稿前就知道了審稿人是誰,因為研究這玩意的就那幾個人。所以他在論文里特意用了那位大佬習慣的描述方式。
而那位審稿大佬在收到論文後的幾個小時里,心態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連續給編輯發了好幾封郵件,內容大概是:
又遇到民科了。
等等,好像有點東西。
等等,好像真有東西。
我去,這好像是真東西!
說說這個猜想吧。
簡單來說,“孿生素數猜想” 是說存在無窮多對差值為 2 的素數,比如 3 和 5,11 和 13。前人一直無法證明,甚至只能證明,兩個素數之間的差值可能有無窮大。
這結論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就和沒說一樣。。
而張益唐,直接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對素數,它們之間的差值小於一個具體的數——7000萬。
從無窮,到7000萬,這看似還是個很大的數,但在數學上,就是從 0 到 1 的質變。用簡單的話說,他憑一己之力,把一個無從下手的猜想,拉到了一個可以觸及的有限範圍內。
後來的故事,大家可能也知道了。張益唐一戰封神,各什麼麥克阿瑟天才獎、羅夫·肖克獎、柯爾數論獎拿到手軟。
現在他回國了,成了中山大學的教授,網上的風評也徹底反轉。其實,這背後也少不了媒體的推波助瀾和大眾的造神心理。
但對張益唐本人來說,這些喧囂可能真的不算什麼。
畢竟他的成果是實打實的,而且一個能把在賽百味打工的經歷,平靜地寫進自簡歷的人,他可能已經不在乎這些聲音了。
另外,這個故事可能還告訴我們,下次去快餐店,對幫你算賬的哥們好一點,說不定,你可能遇到的是下一個賽百味傳奇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