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感情里常常陷入什麼誤區?
認為只要彼此相愛,對方就應該傾盡一切,為你付出所有的愛,所有的物質,所有的情緒價值,所有都依着你。
但這樣的愛,往往建立在“一方對另一方的壓制和剝削”,又或者是“雙方互相壓榨,互相傷害,相愛相殺”的基礎上。
任何關係,一旦離開了正常的軌跡,都將朝下坡路走去。
打個比方:
你要求伴侶為你付出一切,那麼只要伴侶在你身上投入的成本稍微減少一點,就必然引起你的猜忌懷疑,讓你患得患失。
你會想:“TA是不是變了,是不是不愛我了,是不是外面有人了?”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會想方設法試探伴侶,驗證對方的“忠誠度”。
心理學上將這種糟糕的關係,稱之為“共生依賴關係”。
就像寄居蟹中,螃蟹與貝殼的關係,螃蟹完全寄生在貝殼身上,鳩佔鵲巢,最後卻認為自己本來就是貝殼的宿主,又陷入了“認知失調”困境。
其實,對方是否忠誠,親密關係能否穩定發展下去,只取決於四個字:
正和博弈。
簡單來說:
你們是共同利益體,能為彼此創造價值,創造利益;
你們相愛,是一加一大於二的關係,而不是一,零甚至是負數。
-01
“正和博弈”,才是關係長久的必要因素
我經常跟大家說:
你不需要擔心對方是否忠誠於你,也不必患得患失,焦慮內耗。
你只需要做什麼?
專註你自己,保持你自己的高價值,始終讓自己處於“有底氣,能隨時翻盤”,即使對方離開你,下一位你也有信心找到更好的。
當你有了較高的,穩定的價值,對方背叛你的籌碼就大大增加;
而當你的價值越來越低,你是戀愛腦,你嚴重索取對方,不斷侵入對方的邊界;
就算你再愛對方,就算對方剛開始也愛你,總有一天對方也會離你而去。
你完全沒必要焦慮,因為“越着急,越焦慮,越想抓緊關係”,這段關係反而越不穩定。
大仲馬寫過一段話:
“如果你渴望得到某樣東西,你得讓它自由;如果它回到你身邊,它就是屬於你的;如果它不會回來, 你就從未擁有過它。”
情侶相處也好,夫妻經營婚姻也好,都要去創造“穩定的內部能量”。
簡單說就是:錢,物質,個人吸引力。
經濟基礎決定感情韌性,物質滿足決定感情質量,個人吸引力決定感情長度。
再相愛的兩個人,也會隨着日復一日的相處,逐漸散去激情;
想象一下,當激情散去,你們的關係要靠什麼維繫?
又回到了“正和博弈,互相合作,互補共贏,共同進步”的相處模式中。
你能當對方的後背,對方也是你的手足;
你們無條件信任對方,支持對方,共同建立一個個目標,並努力去達成。
到這一步,你們的關係基本上沒什麼大問題了。
如果對方背叛你,沒有任何損失,那對方會毫不猶豫離開你;
如果對方背叛你,要損失這些年打拚的一切,那對方絕對不敢輕易犯錯。
這不僅是人性,也是感情的走向。
-02
如何讓你們的關係進入“正和博弈”的相處模式?
第一:支持彼此
不要着急指責,不要否定對方,不要因一次失敗,一次失誤,一次沒做好,就否定對方的一切;
你們需要做的,是建立信任,培養支持對方的慣性思維。
比如:對方做了一個決定,你不要急着全盤否定;
你要試着跟對方一起分析利弊,溝通這個決定的可行性;
然後,再去表達你想要支持對方的心態和決心。
至於對方是否去做,在不影響到你的“切實利益”基礎上,都可以試着支持。
第二:表達讚美和欣賞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得到外界的讚美與認可。
不要吝嗇你們的讚美,多誇對方,多欣賞對方,就是最好的情緒價值。
而你的讚美,就是對伴侶的“期待和引導”;
對方在你的讚美之下,會朝着你期待的方向走下去。
為什麼要對抗呢?
共同成長,彼此滋養,讓感情越來越好,不是更有意義嗎?
理想的,穩定的愛,並不一定多麼轟轟烈烈,但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默契和信任。
先試着解決問題,再讓情緒蔓延;
先試着建立共同利益體的目標,再考慮其它。
話題:
你覺得,感情是否穩定靠什麼維繫?
作者亦開懷:
關注我,每天都可以看更多兩性情感,婚姻家庭,社交性格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