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陳江
資料圖。據ic photo
近期,電商平台與社交網絡上掀起一股“銀行土”交易熱潮。商家以“五大銀行土,催財生財”“生財率999.999%”等話術包裝,將銀行門口綠化帶或花盆中的普通泥土標榜為“聚財神器”,售價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部分商家甚至推出“代挖服務”,全程錄像以證“真偽”,並搭配符咒、擺放指南等增值產品,形成一條完整的玄學產業鏈。
這樁看似荒謬的“賣土生意”,就像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社會的眾生相。商家巧妙利用銀行作為財富象徵的公共認知,將泥土與“財氣”強行關聯,迎合了部分人“以小博大”的心理。購買者中不乏生意人、求職者等群體,他們將個人發展困境,寄託於虛無的“風水力量”,試圖通過外部物品獲取對不確定性事物的掌控感。這種非理性消費,本質上是對現實困境的消極逃避。
從法律層面看,“銀行土”交易涉及多重違法風險。首先,商家虛構土壤功效,涉嫌違反《廣告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構成虛假宣傳與欺詐。其次,私自挖掘城市綠化帶土壤破壞公共環境,違反《城市綠化條例》;若取土區域屬銀行物業,還可能構成盜竊。此外,土壤作為公共資源,未經許可的商業化交易,本身就是違法行為。
事實上,電商與社交平台在此亂象中難辭其咎。儘管“銀行土”關鍵詞搜索熱度飆升,平台卻未能有效攔截違規商品,放任商家以“風水擺件”等擦邊標籤,規避審查。部分商家靠着這種歪門邪道,月銷量輕鬆超過十萬件,而平台的算法不但沒有抑制這種不良現象,反而向流量傾斜為其推波助瀾,暴露出逐利邏輯下某種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根據《電子商務法》,平台對明顯違法的商品負有主動下架義務,否則需與商家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想破解“銀行土”式財富幻覺,需從認知與制度層面雙管齊下。一方面,公眾需建立科學財富觀,認清財富積累依賴個人能力、市場機遇等現實因素,而非那些玄而又玄的道具。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加強聯動,對虛假宣傳、破壞綠化等行為嚴格執法,同時要求平台完善關鍵詞過濾機制,切斷灰色產業鏈。
“銀行土”生財鬧劇,說白了,就是投機心理催生的“電子香灰”。從曾經風靡一時的電子錦鯉,到如今的“銀行土”,玄學消費迭代的背後,是現代社會個體面對不確定性時,尋找心理代償的無奈。當迷信裹挾商業利益形成規模效應,其危害已遠超個人選擇的範疇,它既侵蝕公共資源,又助長投機風氣。唯有強化法治約束、提升科學素養,才能避免此類“求財”行為,淪為一場集體無意識的狂歡。要知道,真正的“生財之土”,不在銀行花壇和地磚之下,而在我們勤勉的雙手與智慧之中。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