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丨虎嗅汽車組
作者丨李賡
頭圖丨李賡
7月9日,比亞迪官方承諾,在中國市場,比亞迪對所有天神之眼車輛用戶在智能泊車場景下的安全及損失全面兜底。
今年以來,紅旗、小鵬曾先後對自動泊車或輔助駕駛進行出事賠付承諾,不過都是通過保險公司進行;這一次,比亞迪把“承諾”推向更激進的水平,自己直接面向用戶賠付、且無上限。
關鍵的不是錢多錢少,關鍵是,比亞迪明確把智能泊車的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這事兒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比亞迪“兜底”了什麼?又如何落實?】
此次“兜底的具體描述:對所有天神之眼車輛在智能泊車場景下的安全及損失全面兜底;
覆蓋車型:比亞迪旗下品牌所有搭載“天神之眼A”、“天神之眼B”、“天神之眼C”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車型;
覆蓋人群和時效:無論是否為首任車主,均終身享受兜底權益;
部分不適用“兜底”政策的特殊情況:私自加裝、私自改裝、未按照用戶手冊正確使用車輛等人為原因;操作失誤導致車輛未進入泊車輔助功能;車輛損傷或零部件損傷問題導致的泊車輔助系統異常或算法失誤;國家相關部門判定為第三方責任的事故;
事故涉及第三方的情況: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判定責任主體並劃分責任,屬於比亞迪方車輛責任的,由比亞迪承擔維修或損失費用;
發起“兜底”入口:四大品牌體系(即王朝海洋雙網、方程豹、騰勢、仰望。)客服熱線和線下服務體系。
具體的“兜底”流程(部分信息來自虎嗅汽車諮詢比亞迪官方客戶熱線):
智能泊車功能使用過程中,發生事故之後,24小時內聯繫比亞迪(最終由比亞迪服務店承接);
提供相應證據,如事故經過、照片、視頻、行車記錄儀視頻、事故認定書等;
由比亞迪自己的技術部門分析,服務點最終回復相關處理方案。
【比亞迪“兜底”的意義是什麼?】
核心意義:對於智駕中歸類為L4等級的能力,進行更徹底地“明確智駕權責歸屬”,由車企本身為用戶負責。
汽車行業對乘用車智能輔助駕駛細分功能的等級劃分如下:

智能行車駕駛輔助功能匯總

智能泊車駕駛輔助功能匯總
智能泊車場景中,用戶設定好泊車目標之後,駕駛員下車後完成泊車的“自主代客泊車”,是目前行業內唯一嚴格符合L4定義的輔助駕駛能力。
此前行業內對於智能泊車場景的“兜底”覆蓋,大多不是由車企直接負責,而是車企與保險公司合作,仍是車企的增值服務和權益。保險公司在其中只扮演 “合作方”,在其中主要參與相關風險評估、賠付邊界測算及服務定價;

比亞迪此次“兜底”和行業中其他車企對比
比亞迪此次推廣“兜底”並不算早,覆蓋的功能上也很有限,但由比亞迪自己來提供這一點是最大的不同;
其他車企的“兜底”服務,很多情況下還會存在“用戶需先啟動車險(交強險與商業險)理賠,且車險賠付優先於兜底服務”的條款要求。造成即便有車企“兜底”權益,用戶仍需要面對車險保費仍將因為事故面臨上浮風險。
【權責歸屬明確之後,比亞迪仍有大挑戰】
邏輯上來說,比亞迪的確是更“負責”了,但仍能預見到其將會面對兩大挑戰:
智駕事故難以避免:儘管智駕泊車是相對簡單的場景,但比亞迪智駕車型上半年銷量龐大,1~5月已超71萬輛,上半年可能破百萬。如此高的銷量基數,可能導致部分偶發智駕事故,進而影響外界對其智能泊車能力的評價。
直接服務客戶,引入售後服務新挑戰:智駕事故增多會給客戶售後服務帶來額外壓力。此前其他車企案例中,智駕險流程複雜,小剮蹭需多次舉證溝通。歷史上因為出險,顧客也與保險公司多有摩擦,比亞迪此次選擇自行與用戶對接,用戶可能對流程和判定結果提出質疑,引發負面評價。
【後續關注點】
實際執行效果:比亞迪 “兜底” 政策能否高效落實,技術部門的事故判定是否準確、及時,賠付流程是否順暢,是否會因執行問題引發消費者不滿;
售後服務壓力:售後服務體系能否應對智駕事故帶來的額外負擔,是否會因服務不足影響消費者體驗,比亞迪是否會進一步強化售後網絡和服務質量。
行業競爭與趨勢:其他車企是否會跟進類似的 “兜底” 政策,這一策略是否會成為行業新趨勢,以及比亞迪如何在競爭中保持優勢並推動行業標準的建立。
監管與合規:監管部門是否會關注並審查比亞迪 “兜底” 政策的合規性,是否會出台相關監管政策規範車企的類似行為,比亞迪又將如何應對。
✍️ 虎嗅汽車點評:
智駕技術走向成熟的關鍵,在於車企作為技術和產品的 “第一責任人”,必須更直接地承擔起責任。
車企需要從智能輔助駕駛的模塊化功能入手,按照 “從易到難” 的順序,逐步完善每一項功能,使其像汽車的傳統功能一樣可靠、安全,最終直接對消費者負責。
比亞迪走出了第一步。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61390.html?f=jinri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