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合資車企被唱衰的聲音不絕於耳。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復盤一下最近的車市銷量可以發現,車市淘汰賽越來越呈現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趨勢。誠然,一些沒能跟上時代的合資車企已經陸續退出國內市場,但頭部合資車企依然風頭正勁。
4月,上汽大眾品牌終端銷量達到了8.3萬輛,同比增長5.9%,在愈發內卷的市場背景下,這一成績不僅是市場韌性的體現,更是其“油電同進”戰略的直觀成果。
油電雙驅,兩條腿走路才是王道
首先要給大家揭開一個誤區,雖然從網上的聲量來看,現在的汽車市場似乎已經是新能源車的天下了,但事實上據乘聯會數據來看,2025年一季度汽車生產751萬台,新能源汽車生產316萬台,新能源車滲透率為42%。換言之,燃油車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半壁江山,未來仍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少了任何一種路線對企業都是一種損失。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會說我都要,在國內市場領跑了數十年的上汽大眾有這樣的底氣。
從4月的銷量表現來看,上汽大眾燃油車基本盤穩固,途觀家族賣了1.4萬輛、帕薩特家族賣了1.8萬輛、朗逸家族賣了2.2萬輛,三大主力車型貢獻近半銷量。而Pro系列的智能化升級也功不可沒。近期,朗逸Pro工信部申報圖曝光,不僅造型上形似“小帕薩特”,Pro的命名也意味着其智能化水平將再次進階,對未來銷量而言可謂如虎添翼。
同時,上汽大眾新能源矩陣也蓄勢待發,ID.3 GTX套件款以運動化設計點燃用戶激情,而ID. ERA概念車憑藉超1000公里續航與德系工藝融合,成為上海車展的焦點。豪華品牌方面,2025年1-4月,上汽奧迪累計銷量同比增7.5%,豪華純電車型E5 Sportback與燃油車A5L Sportback的雙線布局,更展現品牌高端化與技術縱深的平衡。
這些布局的背後,是上汽大眾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洞察,既不一味追逐電動化浪潮,也不固守燃油車傳統優勢,而是以“油電同步”實現技術平權,兩條腿走路,步履愈加堅定。
全勢能布局,從產品到生態的“技術共創”革命
當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本身,那麼只有不斷奔跑,才能夠留在原地。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越過了高速增長的階段,當存量競爭遇到行業百年變革,要想緊跟時代的步伐,唯有不停地奔跑。去年迎來成立40周年的上汽大眾在今年上海車展上提出 “全勢能,更出眾”的口號,開始了從產品到生態的“技術共創”革命。
其中,動力系統做到全面覆蓋,從燃油、純電到增程式、插混,上汽大眾以ID. ERA、A5L Sportback、奧迪E5 Sportback等車型為支點,構建“無短板”產品矩陣。ID. ERA是大眾首款增程式SUV概念車,配備EA211增程發動機與中德頂尖研發團隊開發的智能座艙;上汽奧迪A5L Sportback則是首款搭載華為乾崑智駕技術的燃油車。在這些重磅新車上,上汽大眾實現“德系機械素質+中國算法”的強強聯手與技術反哺。
而在生態聯盟方面,面對複雜的市場形勢,上汽大眾也沒有一個人在戰鬥,與Momenta、寧德時代、華為等10家科技企業簽約,標誌着上汽大眾從“造車”邁向“造生態”。
例如,與Momenta聯合開發IQ. Pilot系統,優化中國複雜路況的適應性;奧迪A5L Sportback搭載華為乾崑智駕技術,以激光雷達+英偉達Orin-X芯片的組合定義智能燃油車新標準。
這種“技術共創”模式的核心,在於打破單向技術輸入,以“德國品質+中國速度”重構競爭力。研發周期從48個月壓縮至12-15個月,本土化調校與全球化標準並行,既保持德系工藝的可靠性,又融入本土創新效率。
中歐合作的“美美與共”樣本
2025年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41歲的合資企業上汽大眾在這段歲月中可謂親歷者,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與歐洲夥伴的深度互鑒,也始終是中德經貿合作的典範。如今,上汽大眾已從合資1.0買入合資2.0階段,以“反向合資”模式在變化萬千的中國車市闖出新的發展道路。
變的是不同於以往 “市場換技術”,上汽大眾的合資模式從“技術引進”轉變為“技術共創”。比如車展首發的ID. ERA以及奧迪E5 Sportback,都集結了中德團隊攜手中國本土科技巨頭,共同開發。
不變的是服務與品質。在行業無底線內卷的背景下,上汽大眾選擇以品質與服務構建差異化護城河,依然堅守德系工藝的極致追求,例如338項電池測試與數十萬公里全氣候驗證等嚴苛標準,詮釋“安全是底線,而非賣點”的理念。這種“長期主義”不僅是對傳統的堅守,更是對用戶核心訴求的回應。當行業陷入“冰箱彩電”內卷時,上汽大眾以品質為錨點,重新定義競爭維度。
另外,豪華品牌也進一步實現雙向賦能,上汽奧迪以PPC平台打造A5L Sportback,首次搭載華為智駕輔助技術,而E5 Sportback則融合奧迪DNA與中國智電科技。這種“美美與共”的合作,不僅鞏固奧迪的豪華基因,更通過本土化創新反哺全球市場。
中歐合作的深化,為上汽大眾帶來結構性紅利。2024年中歐貿易額近8000億美元,歐盟對華投資增長11.7%,而大眾、寶馬等企業將中國視為“創新實驗室”,與阿里、字節跳動等本土科技巨頭深度綁定,加速技術落地。
當車市的風向轉變,中國品牌、造車新勢力等快速崛起,合資車企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日趨激烈,上汽大眾也逐漸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通過全勢能布局拓展新的世界。
在我們看來,作為合資新範式的中國答案,上汽大眾的4月成績單,不僅是銷量的增長,更是戰略轉型的里程碑。在“油電同智、技術共創”的框架下,其以全勢能布局打破行業邊界,以中歐合作新範式重塑競爭力。當“德系基因”與“中國速度”深度融合,上汽大眾正為合資2.0時代寫下最具說服力的註腳——未來的汽車產業,屬於那些既能堅守本質,又能擁抱變革的“長期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