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尹麗梅 張碩 北京報道

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併購交易金額將近1681億元,交易數量為528筆,交易金額和數量相較於2023年分別下滑32%和3.6%。近期,普華永道發布的《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併購活動回顧及未來展望》(以下簡稱“《報告》”)闡述了這一信息。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雖然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整體交易規模同比下降32%,但從交易輪次上看,戰略投資及收購佔比達到53%,較於上年度比重有所增加。普華永道方面認為,這體現出產業投資人出於對技術迭代或轉型、整合現有資源以達到拓展業務規模等多方面的戰略考量。
《報告》還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產業累計共有2筆超過百億元人民幣的大型交易,總計近230億元,交易均來自整車製造。在細分賽道中,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汽車部件備受資本青睞,交易金額佔總交易額分別達23%、30%。
普華永道中國汽車行業主管合伙人金軍表示,伴隨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格局由增量市場過渡到存量市場,汽車產業鏈參與者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當下,電動化已成為全球汽車行業發展的主流趨勢,智能化則是推動汽車產業邁向高端定位的核心動力引擎,中國車企仍需緊抓電動化和智能化兩大關鍵優勢,布局前瞻技術研發與品牌價值拓展。
零部件是汽車併購交易“大頭”
根據《報告》,從數量來看,2024年汽車行業投資併購活躍度相較2023年有所下降,並呈現出巨型、大型、中型交易熱度向小型交易流動的趨勢,交易數量形成金字塔結構。
普華永道方面解釋稱,小型交易的上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型交易憑藉基數低、轉型快等特點,標的優勢凸顯,從而吸引投資人的青睞。
從交易量級佔比來看,2024年汽車行業投資併購小型及中型交易額佔比顯著上升,大型及巨型交易額佔比相較去年呈現較為明顯的下滑趨勢;同時百億元以下各量級交易平均額均呈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普華永道方面認為,這反映出隨着汽車行業步入調整階段,產業整體增長態勢趨緩,行業內部競爭愈加激烈。這一系列變化逐步傳導至資本市場,致使投資人態度趨於保守,市場交易規模被動壓縮。
眼下,汽車行業投資人更青睞於汽車零部件。記者注意到,汽車零部件是2024年汽車併購交易的“大頭”。2024年汽車零部件領域交易數量為404筆,交易金額超1059億元,在2024年汽車行業併購交易總額中的佔比為63%。伴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深度發展,零部件領域電動化、智能化、輕量化轉型及迭代成為併購交易的關鍵推動力。
在整車製造方面,《報告》顯示,2024年整車製造領域併購交易數量為54筆,共計交易金額為478億元,相較上年大幅下滑,降幅將近52%。2024年,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和“內卷”風波導致主機廠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挑戰,投資併購情況也受到相應不利影響。
商用車投資成為製造領域新焦點。“雙碳”戰略和排放標準的實施加速了國四及以下排放柴油車的淘汰,促進了新能源商用車需求的增長,2024年商用車領域併購交易金額較上年上升近64%。《報告》稱,商用車相關的細分領域如新能源重卡、智能商用車,憑藉應用場景持續拓展,交易熱度不減,或為整車製造領域投資併購交易提供新動能。
《報告》還指出,從交易輪次來看,戰略投資/收購的交易數量相較上年大幅增長,主要受益於大型車企和部分追求長期回報的財務投資人對於新能源、智能網聯等市場的長期看好。2024年,行業高度關注技術驅動型企業、高精尖零部件類企業,該類賽道戰略型收購保持高漲情緒。但在整體交易中,對於初創企業依日保持謹慎態度,相較上一年度交易頻率持平。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汽車行業併購活動以境內交易為主導形式,金額佔比超92%,交易筆數佔比為93%。
普華永道方面認為,2024年外資投資國內市場的熱情有所減緩,主要是受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影響,同時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已趨於成熟,使得外資企業更傾向於保守的投資策略,對跨境投資的態度更為審慎。
自主品牌在技術和市場響應速度上具備優勢,在產業鏈關鍵環節逐步實現技術自主性與供應鏈主導權,國產化替代進程加快。同時,國內政策對於汽車產業出海的鼓勵,驅動出境投資數量上揚。
金軍認為,中國車企正積極探索海外市場,通過重構供應鏈等方式,率先布局東南亞和歐洲等市場,積累更多的寶貴經驗;中國車企在新車產品力和品牌力方面仍有發展空間,在加強自身研發及生產能力的同時,也要考量如何與當地資源建立深度合作。在車企出海過程中,應審慎評估自身駕馭風險的能力,合理規劃產業布局穩健前行。
併購趨緩但前沿技術賽道依然活躍
2024年中國汽車發展面臨多重複雜因素交織作用的影響,整體併購交易活動有所放緩。然而,部分前沿技術產業領域併購活動依然活躍,如車規級芯片製造、自動駕駛系統及部件、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等,持續獲得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新增34家上市企業,相較2023年有所增長。自動駕駛及智能座艙等智能化汽車部件、以新能源三電系統和充電模塊及系統部件為代表的電動化汽車部件仍為市場關注焦點。相關企業通過上市獲得更多資金支持,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以尋求新的價值增長點。
從上市板塊來看,港交所憑藉其國際化優勢吸引了12家相關企業成功上市,成為主要上市地;深交所則以8家上市企業數量位居次席,繼續發揮其在內地資本市場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成果斐然,領先全球。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主要車企在百年發展過程中不僅注重研發和成本,更會圍繞用戶需求驅動品牌內核,並將品牌賦予國家標籤。
《報告》指出,中國車企在國內市場百花齊放,但面對多元化的全球市場時,智能電動汽車的品牌內涵仍不夠清晰明確,還未形成能代表國家形象的影響力;同時,部分汽車出口目的地國家實施關稅壁壘政策,可能會削弱中國在對應地區供應鏈及產業鏈中的參與程度,進而影響中國汽車企業出海投資的熱情有所減退。
在金軍看來,全球化布局是中國車企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車企需在成熟市場和高勢能市場之間尋求平衡,並融合中國車企的技術優勢加速“產品出海”向“品牌出海”的推動進程。
當前,全球主要市場已相繼構築起成體系的信息安全治理框架,如歐盟和美國已立法要求車企披露數據收集範圍與使用路徑,保護用戶隱私。基於此,中國車企在出海過程中需注意搭建行之有效的全域安全架構,確保數據在傳輸、存儲、處理等各個環節均符合目標市場的法律法規,規避因數據跨境流動引發的訴訟風險與市場准入限制,具備全鏈安全解決方案的行業參與者更有望在全球布局中佔領先機。
《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車企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水平與成本優勢已達到全球領先地位。但海外推廣活動零散,且未形成合力。國際老牌車企歷經百年發展,圍繞用戶需求塑造品牌核心價值,積累大量忠實用戶,並將品牌賦予了國家標籤。相較之下,中國車企亟須挖掘自身優勢,融合中國科技成果與文化屬性,構建清晰獨特的品牌內涵塑造代表國家形象的品牌影響力。
業內受訪人士告訴記者,中國車企全球化進程正面臨從“產品輸出”向“品牌塑造”的戰略轉型關鍵期。窗口期稍縱即逝,中國車企需要從“單兵作戰”到“集團軍作戰”的模式轉變。通過構建“國家品牌背書+技術文化融合+本土生態共建”的三位一體體系,建立起“中國智電”的新價值範式。這既需要企業層面的戰略定力,更考驗着產業協同創新的系統能力。
此外,普華永道方面還在《報告》中提到,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路線和國際標準,而中國已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電動化等核心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同時融合人工智能等多維度產業外延。在此背景下,建立國家級汽車評價體系尤為關鍵。它不僅能為國內產業發展提供方向,更可引領全球主要國家在此基礎上共同打造統一且兼容的標準,有力推動中國車企及其產品在國際市場提升知名度與認可度,助力中國汽車產業在國際競爭中拔得頭籌。
(編輯:張碩 審核: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