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通知,公開徵集《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的修訂意見,公示期至6月7日。這一舉措直指隱藏式車門把手在碰撞、斷電等極端場景下的重大安全隱患,標誌着我國汽車安全標準向智能化時代的“科技設計”開刀。

從“科技感”到“安全冗餘”的硬性要求
新規明確要求強化安全冗餘設計,規範標誌可見性及結構強度,確保事故中車門仍可手動開啟,降低逃生與救援難度。起草單位涵蓋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吉利汽車研究院、理想汽車(北京車和家)等車企及技術機構,凸顯新勢力車企在標準制定中的主導作用。標準適用範圍覆蓋M1類(載客汽車)、N1類(載貨汽車)及多用途貨車,其他車型可參照執行,形成全行業安全規範。
據悉,新規將圍繞四大技術方向構建安全防線。包括安全冗餘設計,強制要求增加機械或斷電保護裝置,確保車輛斷電或碰撞後車門仍可通過物理方式開啟,終結“電子依賴症”;其次,標誌規範化,隱藏式及應急車門內把手需配備統一、易識別的安全標誌,避免緊急情況下因操作標識模糊導致延誤;另外,結構強度與防夾測試,明確動態強度、防夾功能試驗方法,防止事故後門鎖失效或夾手風險;還有防誤觸邏輯,針對車輛翻滾或墜落場景,優化門把手控制邏輯,減少誤操作導致的乘員跌落風險。
事故倒逼改革
多起案例敲響安全警鐘
隱藏式車門把手的普及,一度被視為“科技感”的象徵,但其安全隱患在多起事故中暴露無遺。
2024年4月山西運城問界M7事故:車輛追尾起火後,因電路中斷導致車門無法開啟,延誤救援,引發公眾對電動門把手可靠性質疑;2025年3月小米SU7高速碰撞事件:車門鎖死問題凸顯隱藏式設計在極端場景下的脆弱性;2022年廣西雷克薩斯LM事故:碰撞後門鎖失效,救援人員被迫破窗施救,暴露機械備份設計缺失的致命缺陷......
這些案例揭示了現有標準對電動式、隱藏式把手的標誌、安全功能缺乏規範,而國外亦無同類標準可參考,凸顯我國此次標準制定的前瞻性與必要性。
新勢力車企參與起草
標準旨在填補安全空白
面對政策壓力,車企加速安全升級。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2025年兩會期間透露,正研發極端場景下更可靠的門把手設計,重點解決低溫冰凍與電路故障問題;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公開批評隱藏式門把手“重量大、噪音大、斷電難開啟”,強調長城未盲目跟風,堅持安全優先;理想汽車:作為起草單位之一,或通過參與標準制定,回應市場對其部分車型門把手故障的質疑,同時推動行業技術規範升級。
新規的落地將終結國內對隱藏式車門把手“無標可依”的局面,首次從布置、標誌、安全功能等多維度提出強制性要求。其核心價值在於推動車企從“科技感優先”轉向“安全冗餘優先”,例如增加機械備份裝置、優化電路保護邏輯等。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專家指出:“這一標準不僅是對技術的規範,更是對行業價值觀的重塑——智能化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
隨着標準實施,不具備安全冗餘設計的車型或面臨整改壓力,供應鏈端亦將迎來洗牌。消費者購車時或將更關注車門把手的可靠性,推動市場向“安全+科技”平衡發展。業內人士預測,傳統機械式把手可能回歸主流,或催生兼顧美觀與安全的新型設計,如“半隱藏+機械備份”方案。
工信部此次整頓隱藏式車門把手,不僅是對單一零部件的規範,更是對汽車智能化時代安全底線的堅守。新勢力車企參與起草標準,標誌着行業從“技術競賽”向“安全共治”的轉型。未來,如何在創新與安全間找到平衡點,將是所有車企必須回答的命題。(來源: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