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翎諭
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小米SU7爆燃事故調查結果還未明了,這就又再次出事了!
在高速公路上直接失控,瘋狂提速,撞向路障。
車主當場被嚇懵,表示再也不敢相信智能駕駛了。
然而真正讓網友炸鍋不是這次事故,而是售後的回復。
小米汽車再出事
小米SU7爆燃事故,還在調查中。
不管是什麼樣的結果,對於已經喪命的當事人來說絕對是一場悲劇。
同時也讓“智能駕駛”成了熱議的話題。
有的網友表示雖然現在汽車帶了智能駕駛。
但是智能駕駛不代表完全駕駛,駕駛汽車的主體還是駕駛員。
與之相反的意見是,智能駕駛作為一個駕駛輔助工具。
那麼當車輛遇到危險時,應該幫助駕駛員避免事故。
而不是在遇到事故時,就把車輛的控制權還給駕駛員,進行“甩鍋”。
然而就在這次事故之後。
小米汽車又出了一場新事故,整個過程讓人看了驚心動魄。
根據4月2日的新聞報道。
這次事故的車主起初並沒有開啟智能輔助駕駛。
一路駕駛都是非常的正常。
後來在半路上,汽車自動提醒可以開智能輔助駕駛。
車主沒有多想,畢竟開高速還是挺累人的。
有智能輔助駕駛的幫助,自己可以稍微放鬆一下。
於是車主打開了智能輔助駕駛。
沒想到想象中的放鬆還沒享受,卻把車主嚇得一身冷汗。
車子突然不受控制,瘋狂提速到了70公里每小時。
高速下的車子撞向了豎立在路面上的路樁。
然後緊急剎車,才停了下來。
從車子的監控視頻來看,該車的確是在提速後,連撞了七八根路樁。
從這些路樁上壓過,同時車速也在逐漸降低,直到停止。
只是新聞里並沒有講清楚是車主自己踩的剎車,還是智能駕駛控制的剎車。
在講述這一段過程中,車主的聲音有點顫抖和哭腔。
看來被嚇得不輕,畢竟前面那場事故熱度那麼大。
這時候遇到這件事,肯定會感到害怕。
那麼這場事故的原因是什麼呢?
評論兩邊倒
在事故發生後,車主聯繫了小米的售後客服,想要搞清楚這件事。
而小米給出的回答是,因為車主購買的車型屬於基礎款。
並沒有安裝激光雷達,所以無法識別路障。
有些網友對客服的這種回應並不買賬。
覺得這屬於汽車售賣時的過度營銷。
那麼少一個激光雷達差別就這麼大嗎?
沒有它,智能駕駛就是無法躲開了障礙了嗎?
激光雷達能夠探測到汽車周圍的各種物品。
還能幫忙測量汽車和其他物品的距離。
探測的距離也比較遠,可以達到500米。
提前探測到障礙物,這樣子有助於提高汽車的安全性。
而這款車型和爆燃事故中的車型都屬於標準版的。
從官方給出的數據來看。
這款車的確是沒有激光雷達,但是還有超聲波雷達。
這款雷達的價格低一些,但是也能測距。
不過探測的距離就比較短了,最遠也就3米左右。
所以在倒車這樣的場景中最多被使用。
有網友就表示自己在駕駛汽車的時候,就發現車輛是無法識別的錐桶的。
既然不了解自己車輛的性能,就不要去使用,這樣子容易造成事故的發生。
在小米爆燃事故後,有博主專門駕駛小米汽車進行了測評。
他駕駛的是帶激光雷達版的。
在高速巡航下,這款車是能夠成功識錐桶,並及時調整車輛躲避。
還有網友指出車主是錯誤地把領航系統當做是全智能駕駛了。
領海駕駛雖然能在沒人操作的情況下自動駕駛,但是它還只是一種輔助駕駛。
自動化的級別比L2高,但是還沒到L3及以上的高階駕駛。
像武漢市的無人駕駛汽車的級別是在L4。
這樣的級別也不是完全不會出問題的,更別提領航駕駛了。
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誤區。
一聽到帶“智能”兩個字,想到的都是汽車可以完全自主操作。
但是往往忽略了另外的兩個字“輔助”。
不過客服並沒有解釋為什麼車輛會自己瘋狂提速。
雖然小米汽車標準版沒有激光雷達。
但是卻能識別交通標識的,應該自己能控制在標準速度之內。
事故後,小米汽車售後為車主提供了全面的檢查服務。
駕駛安全無小事,希望能找出問題所在。
車主對於小米的態度還是很滿意的。
但是她自己也後怕,表示自己以後真的不敢再信任輔助駕駛了。
“方向盤還是握在自己手裡安全”。
這對於很多司機來說都是一種提醒。
多地出現警示標語
在3月29日事故發生後,正好又趕上了清明節假期。
不少人會選擇自駕出行,高速的車流量肯定會加大。
然而不少網友發現,在各地的高速公路上,出現了不少關於智能駕駛的警示標語。
提示大家對該功能還是要慎用。
有的甚至直接打出了“智能駕駛只是輔助”。
此前一直出現過因為開智能駕駛的事故,但是真正被注意的還很少。
如果不是這次的事故,也許還有很多人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為出行帶來了便利,但接連發生的事故也敲響了警鐘。
無論是技術局限還是人為誤判,安全始終是駕駛的核心。
正如車主所言:“方向盤握在自己手裡才最安心。”
說到底再花哨的科技配置,也比不上平平安安到達目的地實在。
參考資料
河南都市頻道,2025-04-03,《小米車主上高速開輔助駕駛,加速撞上路樁後緊急剎車》
上觀新聞,2025-04-06,《小米SU7事故後,多地高速提醒“慎用、勿用輔助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