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挪威第一站後,蔚來“出海”速度正在加快。近日,蔚來宣布開始在德國、荷蘭、丹麥、瑞典四國市場提供服務。這是蔚來繼去年進入挪威市場之後,進一步在歐洲市場開展業務。
蔚來出海的背後,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競爭力不斷加強的體現。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汽車累計出口已達211.7萬輛,新能源成為汽車出口的新動能。除蔚來外,小鵬、嵐圖、威馬等新勢力車企,比亞迪、MG、吉利等自主品牌車企都在強勢進軍全球市場,以產品競爭力獲得海外市場認可。

輸出完整服務體系
一個有趣的點是,在蔚來進軍歐洲市場的進程中,ET7、EL7和ET5將以創新的訂閱模式在四國市場開啟預訂。用戶通過蔚來創新的訂閱模式獲取車輛服務,訂閱期限從1個月至60個月不等。訂閱用戶除了使用車輛以外,還可以獲得全套服務體驗,包括全險、保養、換電服務,以及今後會提供的電池靈活升級服務。
為何蔚來會選擇“只租不賣”的模式?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稱,選擇訂閱模式進軍歐洲四國市場,經過了深思熟慮。“在經歷很長時間後,電動車會逐漸變成一種服務,因為汽車終究是一個高價值的耐用消費品,”他說,“歐洲這四個國家,有非常重要的傳統是公司用車、高端車加上訂閱服務接近60%左右,在歐洲大部分國家汽車使用權是主流趨勢,與稅制、消費習慣都有關係。因此我們推出的訂閱服務,正是深入挖掘了用戶痛點。”

蔚來將在四國市場構建完善的加電體系,目前已經在歐洲接入38萬根充電樁,並可使用蔚來NFC卡片直接訪問,蔚來歐洲版充電地圖也已經投入使用。截至2022年底,蔚來計劃在歐洲建成20座換電站,2023年底,這一數字有望達到120座。目前,位於慕尼黑和斯圖加特之間的Zusmarshausen換電站已經投入使用,位於柏林的換電站即將完工。到2025年,蔚來計劃在中國以外市場建成1000座換電站,其中大部分將分布在歐洲。
蔚來在德國、荷蘭、丹麥和瑞典也將採用直接服務用戶的方式,將在這四個國家市場建立銷售和服務網絡,建立由產品和服務等構成的完整運營體系,打造以車為起點的用戶社區。
對此,李斌認為,汽車出口不等同於海外“賣車”,而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服務輸出。李斌認為,蔚來在出口上的優勢,在於按照智能電動汽車發展的趨勢,去構建研發與供應鏈、產品的一個體系。在移動社交時代,品牌應該思考如何以車為起點,與用戶互動的社區方式去構建一個體系。

“我們從創立的第一天開始,就在準備全球服務用戶,因為要真正成為有競爭力的公司,只依賴於中國市場肯定不夠。我們希望去重新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整體體系,從研發、供應鏈、服務到整個社區,完全構建一個全新的體系,構建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他說。
出口競爭力大幅提升
蔚來再次進軍歐洲的背後,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強勢進軍全球的縮影。據中汽協數據顯示,9月汽車企業出口30.1萬輛,同比增長73.9%,也是繼今年8月以後,中國汽車出口第二次實現單月出口突破30萬輛。今年前三季度累計出口已達211.7萬輛,超過去年全年出口數量。
更為關鍵的是,在出口數量大幅提高之外,中國汽車出口的“質”也明顯提升,已經擺脫了低端產品的標籤。乘聯會數據顯示,在2018年,中國汽車出口的均價是1.29萬美元,到2022年8月已經來到1.89萬美元。
如今,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出口的新動能。在智能化、電動化的快速發展下,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不斷領先,以產品競爭力獲得海外市場認可。

正因在三電技術、智能網聯等方面的技術發展,新能源品牌受到海外市場青睞。近日,比亞迪宣布和汽車租賃公司 SIXT 簽署合作協議,SIXT 將在未來 6 年內向比亞迪採購至少 10 萬輛新能源車。比亞迪元 PLUS、漢、唐三款車型也於近日在歐洲市場開啟預售,開啟歐洲多國交付。
除蔚來、比亞迪外,理想、小鵬、嵐圖等新勢力品牌同樣進入歐洲市場,上汽、長安、長城、吉利、奇瑞等中國車企甚至也在海外布局建廠,將進一步支持中國品牌在海外“生根”,助力中國汽車出口不斷升溫。
進入要求嚴苛的歐洲市場,甚至老牌汽車工業強國德國,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底氣。這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邁向高端化的佐證。“如果做一個高端市場,你不在美國、歐洲有好的市場表現,很難在全球獲得競爭力。毫無疑問,歐洲、美國市場都是我們長期要做的方向。”李斌說。
然而,在中國汽車出口迎來爆發期時,依然要面臨海外的殘酷市場競爭。汽車作為高價值工業消費品,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海外的渠道建設、銷售網絡、售後服務急需建設,品牌知名度更需打響,如何更適應海外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需要車企進一步思考。李斌表示,“歐洲車企對於用戶心理需求的把握,對於市場的理解要深入很多,尤其在造車積澱、服務網絡、供應鏈體系等方面,我們和他們相比還屬於‘小學生’,中國車企需要繼續學習和追趕。”
【記者】拱千舒
【作者】 拱千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