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我國的汽車產業發展非常迅猛,我國已經連續十二年成為全球汽車產銷量最大的國家。
根據公安部統計的數據,截至2022年8月末,我國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3.1億輛以上,繼續保持全球汽車保有量最大國的地位。
但是隨着我國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多,再加上這兩年受疫情影響,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幾年汽車產銷量增速開始放緩甚至下滑。
從2019年到2020年,我國汽車產銷量的增速一直是負增長,雖然2021年汽車產銷量恢復了正增長,但增速也相對比較緩慢。
2021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和3.8%。
但是進入2022年之後,受到疫情以及供應鏈受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汽車的整體產銷量增速也比較緩慢。
2022年1-8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696.7萬輛和16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和1.7%。
單純從汽車整體銷量來看,整體汽車行業表現還算不錯,但具體到一些汽車廠家上面,不同汽車廠家不同汽車型號銷量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局面。
對有一些頭部汽車廠家,他們的銷量仍然持續快速增長,無論是單月銷量還是1~8月份的累計銷量都非常多,個別車型累計銷量甚至達到20萬以上。
比如東風日產軒逸、比亞迪秦、五菱宏光mini、大眾朗逸1~8月份的累計銷量都達到20萬台以上。
但1~8月份很多汽車廠家的銷量其實都並不太樂觀,有部分汽車型號單月銷量甚至只錄得了個位數。
根據8月份上險車輛數據顯示,8月份有114款車型上險數量低於10輛;
其中SUV銷量低於10輛的車型60款。
轎車銷量低於10輛的車型44款。
MPV銷量低於10輛的車型總共10款。
在這些銷量低於10輛的車型當中,有33款車型單月上險數量只有一輛,這完全就是就來搞笑的。
而在這些單月銷量低於10輛的車型當中,既有一些進口車,也有一些合資車,還有的是純國產車,在114款上險量低於10輛車的眾多車型當中,有71款車是國產車,佔比達到62.2%。
當然這些車型銷量之所以這麼低,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市場影響賣不出去導致銷量越賣越低,還有的是停產,還有的是廠家已經不再推向市場。
但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銷量低迷,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在汽車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之下,並不是說你隨便製造出一款車都可以熱銷。
尤其是在消費者買車越來越理性,市場越來越成熟的背景下,未來很多車輛賣不出去將會成為常態化,行業迎來洗牌在所難免,有很多汽車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市場,這就跟當年的手機市場一樣。
在零幾年智能手機剛興起的時候,當時我國的手機行業猶如今天的汽車行業一樣,各路手機廠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最巔峰的2013年,當時國內智能手機廠家數量至少達到380家以上,在售智能手機款數最巔峰時期超過2800款。
但是從2014年左右開始,我國的手機行業迎來大洗牌,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開始向頭部廠家聚集,腰部以下的廠家慢慢被淘汰出市場。
截至目前,國內真正有影響力的手機品牌已經不足10家,每年推出的新款手機也比以前大幅減少。
根據信通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7月份,智能手機上市新機型累計只有186款,同比下降5.1%,目前整個市場在售的智能手機款型也就幾百款左右。
從目前國內手機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市場份額都被前5大手機廠家佔據,其他小廠家市場份額很小。
比如2022年第二季度,我國手機出貨量總共是6740萬台,其中vivo、OPPO、榮耀、小米、蘋果5大廠家出貨量達到5850萬台,市場份額達到86.8%,剩餘的其他品牌市場份額加起來只有13.2%,頭部效應非常明顯。
多年之後,當我們再回頭看看現在的汽車行業,估計汽車行業很有可能重走手機行業的老路。
目前我國的汽車市場規模非常龐大,對應的汽車廠家數量也非常多,截至目前包括國產車、合資車、純進口車在內,在中國有開展業務的汽車品牌達到500家左右。
另外根據第三方汽車平台公布的數據,目前市場上還在銷售的車型也非常多,2022年8月份,SUV在售車型達到473個;小轎車在售車型達到338個, MPV在售車型達到73個。
相當於目前家庭用車在售車型總共達到884個。
但在這麼多在售車型當中,真正有銷量的其實並不多,從2022年8月份上險數量來,真正有上險記錄的品牌只有180家左右,這意味着有將近320家汽車品牌8月份是沒有任何銷量的,對這些沒有任何銷量的汽車,他們其實就相當於炮灰了。
按照目前國內汽車行業的整體形勢來看,未來汽車行業肯定會面臨新一輪洗牌,那些沒有銷量、沒有市場的品牌遲早會被淘汰出市場,最終汽車行業會像手機行業那樣,大部分市場都會被頭部幾十個廠家給佔據。
而且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汽車品牌其實已經扛不住,就算有些品牌苦苦支撐,但什麼時候倒下一切都是未知數,因為目前汽車行業的利潤正在收窄,很多造車新勢力其實都是在虧本造車。
比如2022年上半年,我國汽車製造業營業收入40892.8億元,同比減少4.2%,但是利潤總額只有2129.0億元,同比減少高達25.5%。
當然,2022年上半年汽車行業利潤之所以大幅下降,這裡面跟供應鏈受阻,零部件漲價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芯片漲價,更進一步削弱了汽車廠家的利潤空間。
但就算零部件不漲價,從長遠來看,在汽車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之下,汽車行業的利潤空間收窄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這種背景之下,很多汽車廠家都有可能出現虧損,比如目前造車新勢力代表當中的小鵬、理想、蔚來其實都處於虧損狀態。
根據這三大汽車廠家公布的2022年第2季度財報數據顯示。
2022年二季度,理想汽車凈虧損6.41億元,同比增長172.2%,按照交付2.87萬輛計算,每輛車虧損2.23萬;
小鵬汽車第二季度凈虧損27.09億元,同比增加126.1%,按照交付3.44萬輛計算,每輛車虧損7.87萬元;
蔚來汽車第二季度凈虧損25.57億元,同比增長369.6%,按照交付2.51萬交付量計算,每輛車虧損10.2萬元。
當然對於這些造車新勢力來說,能夠虧損經營下去還算是好的,過去幾年有很多廠家都是扛不住壓力而破產關門的。
這裡面既有傳統的造車廠家,比如力帆、眾泰、獵豹;也有一些造車新勢力,比如拜騰、綠馳汽車等等。
即便有些造車新勢力沒倒下,但目前也在苦苦支撐,比如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等等。
由此可見,儘管我國的汽車行業市場規模非常龐大,市場潛力也非常龐大,但並非任何一個廠家都能夠在這個市場當中站穩腳跟,未來汽車行業迎來洗牌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