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幡動,到底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你看慧能法師是怎麼解釋的

2022年11月28日22:22:03 佛學 1892

公元667年,正月初八,六祖慧能結束隱遁生活,來到廣州“法性寺”,迎面撞上一場激烈的“辯法大賽”。

這“法性寺”主持印宗法師,這日正坐堂講解《涅槃經》,講着講着,狂風入室,一旁的經幡,也就是旗子,被風吹起飄搖。法師座下的和尚們,本來聽講聽得犯困,一個個神思飄忽,巡遊八荒,這一個意外,一群人忽然來勁了,高聲爭論是這幡子自動,還是風吹幡動,人群很快分為兩頭,各引所知所學,爭得不可開交,卻誰也不能說服誰。講經大會搞成這樣,明知這些和尚借題發揮,印宗法師也很無奈啊,弟子不成器,老師表示很無辜。

風吹幡動,到底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你看慧能法師是怎麼解釋的 - 天天要聞

六祖慧能於門外聽了許久,終於一步踏入門內,大聲喝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和尚心動”,一語雙關,如當頭棒喝,所有人都安靜下來,看着這個灰頭土臉,農夫打扮的人。印宗法師聽得慧能大喝,渾身一個激靈,腦中靈光一閃,卻又轉瞬即逝,無處尋跡,隨即生出一個念頭,來人不尋常,一定要留住他。嘿嘿,哪有不成器的弟子,只有沒本事的老師。

寺中後院,兩人對坐深談,幾個回合下來,印宗法師越發心驚,來人深不可測,而又句句切中奧義,難道竟是傳聞中隱遁南來的六祖?慧能微笑,並不隱瞞,隨即將隨身行囊中祖師衣缽取出展示。印宗法師看後惟有拜服,當下即請六祖登堂傳法,慧能一笑,說你看,我還沒受戒呢。

風吹幡動,到底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你看慧能法師是怎麼解釋的 - 天天要聞

正月十五,印宗法師為慧能落髮。二月初八,智光律師為慧能受戒,廣州一城震動。之後,六祖慧能就在法性寺開禪,開啟了他半生傳法的歷程。這就是六祖慧能受傳衣缽後出山的故事,同時也是一段著名的“公案”。

風動,幡動,和尚心動,這都說了個啥嘛,難道說,心不動風幡就不動了?這是不是胡說八道啊?

天下的道理,總是相通的,明代王陽明也有過一段類似的故事,說過類似的話。王陽明與友人游山,友人說你總說“心外無物”,你看這花樹,深山中自開自落,與心何干,與你我何干?王陽明捻須微笑,回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風吹幡動,到底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你看慧能法師是怎麼解釋的 - 天天要聞

王陽明話說得比慧能清楚,卻也更加讓人迷惑了,你不看花,花便沒有,你去看了花就有了,這也太唯心,太那啥了吧?

其實,無論六祖慧能還是王陽明,兩個故事兩段話,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即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問題。

客觀的世界,當然不會因我們的主觀意志而改變,但是,客觀的世界與我們通過觀察,映射在我們心中的世界,是兩個不同的存在。我們認識中的世界,並不完全是客觀的世界,實際上是客觀存在與我們的主觀判斷,共同作用的結果。

風吹幡動,到底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你看慧能法師是怎麼解釋的 - 天天要聞

好比說,“盲人摸象”的故事,盲人因無法看到大象全貌,每個人都根據自己摸到的一部分,作出旁觀者啼笑皆非,他們自己卻深信不疑的判斷。我們每個人,都因自身的學識,情感,慾望,經歷等等限制,蒙蔽,影響,很難看到事物的本來面貌。比方說一片樹葉初生,有人看到生機盎然,有人看到孤寂死亡,有人只看到一片樹葉,有人卻看到生生不息,這是什麼呢,這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分別。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卻因看的人不同,而有了不同。

那麼,為什麼世界會因看的人不同而變化?因為看的人不同,因為人與人的“心”不同。就好比同樣面對疫情,這個世界幾乎沒有兩個人的看法,想法是一樣的,對吧。

王陽明的“看花”,說的是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六祖慧能的當頭棒喝,卻是一語雙關,既是斥責和尚們不專心,借題發揮搞事情,同時也一語道破玄機,跳出“風動幡動”的爭論,直指問題核心,本質,即如何認識世界的問題。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