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西藏傳播的數百年過程,湧現出許多優秀的高僧活佛,有對佛教發展起推動的,有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有在文學詩歌上有建設的。這裡列出一些我個人認為名氣跟影響力比較大的幾位活佛。
1、蓮花生:可以說蓮花生大師在藏傳佛教的地位等同於釋迦牟尼在佛教的地位。蓮花生是印度密宗大師,其佛教思想是龍樹“中論”系統,同時又精通密宗咒語,通曉深奧的儀軌。在赤松德贊時期,寂護第二次去吐蕃傳法的時候帶上了蓮花生大師,他以密宗法術打敗了吐蕃苯教的巫術,實際就是在辨論上勝了苯教。並在赤松德贊的支持下建了桑耶寺。他對西藏佛教的發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其所傳的密法,更是被後世寧瑪派所繼承,被尊為祖師。
蓮花生大師
2、阿底峽:如果說蓮花生是前弘期的最重要的大師,那麼後弘期最重要的大師就是阿底峽,後人視阿底峽為藏傳佛教密宗中興第一人。阿底峽同樣來自印度,年少就出家為僧,四處求學大成後,44歲回印度,達摩波羅王迎至超戒寺任上座,還擔任那爛陀寺住持等職,聲名遠播。
公元1042年受到阿里古格王迎請來西藏傳法,開始了他對當時藏傳佛教混亂的局面的一系列整頓,諸如規定修行次第、端正密宗儀軌、翻譯經論、著書傳教等。他在衛藏傳法達9年之久,其中他的弟子仲敦巴·傑哇窘乃創建了噶當派,更是對藏傳佛教影響深遠。
鑒於阿底峽在西藏佛教史上具有較為突出的地位,後人尊稱他為“佛尊”,並將他的作用歸納為:教理的系統化和修持的規範化。
3、仁欽桑波:在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傳中最具代表性,是影響力很大的一位譯師。他出生在阿里地區,13歲出家。當時阿里古格王意希沃為振興佛教,就挑選21名有為青年去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一帶求法,這其中就有仁欽桑波。不過一路上困難重重,大多數人死去了,最後只有仁欽桑波跟瑪⋅勒貝喜饒兩人學成並返回阿里。兩人在迦濕彌羅遍求名師,習修當地語言的同時,深修翻譯,求教顯密教典,並隨時發現迎請著名班智達高僧。
在與眾印度等地高僧回阿里後,於托林寺里,與藏族譯師,將許多梵文佛經譯成藏文。據史料載,仁欽桑布一生曾翻譯、校訂了大量佛教經典,顯教方面共譯出17部經典、33部論;密教方面譯出108部怛特羅。除此之外,還譯有多部醫學著作,為藏醫發展也奠定基礎。故大師被尊為‘洛欽’(大譯師),且為後傳期中重新翻譯密咒第一人,從仁欽桑波開始翻譯的密教經典,被稱為“新密法”;之前的被稱為“舊密法”。所以,寧瑪派便是藏傳佛教中唯一繼承“舊密法”的宗派。
1042年,時85高齡的仁欽桑波仍拜阿底峽為師,學習密宗教法。因他一生對佛教貢獻巨大,所以古格王拉德尊稱為“金剛阿閉黎”,不僅撥一定的稅收供他使用,還將阿里普蘭的協爾地方賜封給他作為“卻豁”,從而開創了西藏地方政府賜封土地給僧寺的先例。
4、喇欽·貢巴饒賽:這個大師應該是下路弘傳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大師。他是出生在今青海省化隆東南部黃河北岸加吾村一個本教徒家中。15歲時,拜在丹斗寺修法的“三賢哲”(藏熱賽、越格瓊和瑪·釋迦牟尼)為師,受沙彌戒,起法名格哇饒賽。之後又尋各路大師學習佛法,20歲受比丘戒。不久北上甘州(今張掖),師從皋絨·僧格扎巴修學律藏並獲四部律典。再又師從曾在印度學習的官卻扎巴12年,系統修習《十萬般若波羅蜜多經》及注釋等大乘佛教經卷。返回丹斗寺後,喇欽·公巴饒賽,在當地廣弘佛法,並積極建寺,聲名遠播,眾多弟子前來拜師,這其中包括“康地六賈士”。
同時山南地區的吐蕃王室後裔雲丹的第六世孫意希堅贊聽聞丹斗傳法的消息後,為了發展佛教,派10人到丹斗學法。然後,由喇欽·貢巴饒賽任親教師,藏熱賽、越格瓊任規範師,瑪·釋迦牟尼等任屏教師,授於比丘戒。這10人學成後,回到山南桑耶寺,招收僧徒,弘揚佛法,從而使佛教慢慢在衛藏地區重新復興。
喇欽·貢巴饒賽四處弘法,晚年來到瑪藏崖,隱居岩洞靜修,直至圓寂。所以,此處亦被後人稱為“瑪贊喇欽”。人們還在大師的遺體上塗以膠泥,塑造成像,供奉至今。據傳阿底峽大師來藏區弘法時,聽到喇欽·貢巴饒賽的事迹,讚嘆不已。他說:“芸芸眾生怎麼能達到這樣的功業呢?喇欽·貢巴饒賽可能是菩薩的化身。”
5、卓彌·釋迦益希:他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密宗大師,大譯師。他生於後藏芒喀地方。當時從多康求學回來的10人中的洛敦·多吉旺秋,應朗達瑪的後裔貝柯贊之子扎西孜巴的三兒子的請求,派兩門徒到茹拉地區傳法。兩人為了光大佛教,就選派一些青年到印度學法,這其中就有卓彌·釋迦益希。之後卓彌·釋迦益希在印度跟尼泊爾學習長達13年之久。
返回後,卓彌·釋迦益希先在後藏建立木古壟寺,一邊收徒傳教,一邊翻譯佛經。期間有印度的嘎雅達熱班智達來到貢塘,卓彌前去將該師迎至牛古壟寺,獻上黃金500兩,其師將所有大寶佛教諸道果教授盡皆傳授予他。
卓彌·釋迦益希一生收徒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創立以“道果法”為主的薩迦派的始祖貢卻傑布,卓彌大師可以說是“道果法”這一佛教密法在藏族地區得以傳播的第一位藏族高僧。此外還有寧瑪派始祖釋迦瓊乃、噶舉派始祖瑪爾巴等。故而瑪爾巴曾稱:“在吉祥牛古攏寺的卓彌譯師前學習聲明和誦語,恩惠非小當盡知。”
卓彌·釋迦益希還是一位大翻譯家,他翻譯了諸多經典,並作講授,從而使甚為深奧的《般若波羅蜜多》在衛藏地區得以弘傳。1075年,卓彌大師在木古壟寺圓寂,終年83歲。
6、娘·定埃增:一個傳奇的僧相。赤松德贊死後,牟尼贊繼任贊普,不過執政僅一年零九個月就被人毒死,據說是他母后蔡邦氏所為。外戚集團(尚)中的 那囊氏和 蔡邦氏爭鬥不息,政局混亂。這個時候,娘·定埃增等僧侶勢力推戴赤松德贊的幼子賽那累江云為贊普,即赤德松贊。娘·定埃增是赤松德贊安排給兒子們的老師。在娘·定埃增的大力扶持下,赤德松贊繼位並克服各種困難,穩固統治,所以赤德松贊很感恩,任命娘·定埃增為僧相,這就開了僧人掌政的先河,開啟僧相時代。
娘·定埃增是位有能力、有德行的僧人,他任相時,仍然持守臣民之禮,遵比丘教規,恪盡職守,效忠王室。他還參與釐定吐蕃文字,確立吐蕃譯經原則,對吐蕃文字的改進和譯經事業起了重要作用。因功績顯著,赤德松贊在拉薩東北之諧拉康寺,特為其樹碑以褒其功。碑文兩次申明,無贊普下詔,永保其後代官職及誥身名位;有罪不株連後代旁系;其所有奴隸、牧場、草料、園林等,始終由其後代承襲,不沒收,不轉贈;碑文所記事項,永不得更改。在朗達瑪滅佛時期被害。
7、薩班·貢噶堅贊:“薩迦五祖”的四祖,是薩迦派首位與元朝建立關係的人,在為元朝統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貢獻。除了精深佛法外,還通達內明學、聲明學、因明學、工巧明學、醫方明學、詞藻、詩詞、韻律、修辭、歌舞、天文歷算等大小五明,所以被尊為“班智達”。
他一生著作甚多,涉及的學科門類眾多,內容豐富。這其中有一著作《薩迦格言》,是藏族第一部哲理格言詩集,開格言體詩歌先河之作。《薩迦格言》全書皆為四句七言的詩歌,這些詩歌主要表達作者的治國主張、人生哲學、道德觀念、佛學思想等。所以他還是一位大詩人。
8、米拉日巴:他在藏民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是噶舉派第二代祖師,同時又是藏傳佛教著名的瑜伽師、密宗大師、苦行僧和道歌家。米勒日巴生於後藏的貢塘地方(今日喀則地區吉隆縣),7歲喪父,財產被伯父和姑母侵佔,他和母親生活貧困。後學習苯教咒術,咒滅伯父等親友。之後悔恨不已,信佛贖罪。先向寧瑪派榮敦拉迦大師求法,習“大圓滿法”。後經引薦到洛扎向瑪爾巴譯師求法,7年後學得瑪爾巴的全部教法。他的弟子塔波拉傑創立了塔波噶舉。
他的傳教方法獨特,常以歌唱教授門徒。後由其弟子收藏整理成《米拉日巴道歌集》,在藏族中廣為流傳。“道歌”雖屬佛教內容,但寫人敘事多採取比喻手法,文字清新流暢,對話生動雋永,對後世藏族詩歌發展產生過影響,在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定地位,所以他也是位大詩人。
米拉日巴
9、倉央嘉措:他是格魯派第六世達賴喇嘛。這位轉世活佛是在三股權力爭鬥中扶植起來,也是在這種爭鬥中死去。五世達賴去世後,為了西藏局勢,密不發喪,隱瞞康熙十五年之久。康熙知道後大怒,迫使當時的第巴(即藏王)桑結嘉措道出實情,桑結嘉措認錯並奏請朝廷承認多年前找到的轉世靈童,即倉央嘉措。當時倉央嘉措已14歲,以五世班禪羅桑益喜為師,受沙彌戒,取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不過一切實權都在桑結嘉措手裡,而桑結嘉措又與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有矛盾,最終雙方發生戰爭,桑結嘉措敗了並被處死。拉藏汗還向朝廷奏稱倉央嘉措是假達賴喇嘛,又好酒色,不守清規,應廢黜。於是,康熙就下令拘倉央嘉措到京,不過在途中病故,年僅24歲。
倉央嘉措的一生實際上完全沒有自主的空間,受制於人,所以他的人生其實並不快樂,那能帶給他精神上的自由就是他的詩歌創作,他創作數十篇詩歌,大多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深受藏民的喜愛,在藏族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倉央嘉措雖然在佛學跟政治上沒什麼建樹,但他的詩歌傳播甚廣,在全國的人氣很高,特別是文藝青年那。
10、湯東傑布:這是一位很特別的活佛,他是香巴噶舉的傳承人。他不僅佛學造詣很高,而且還是一位建橋大師和藏戲之父。湯東傑布雲遊傳教的時候,體會到群眾跋涉高山大江、峽谷急流的艱苦和危險立志在大江急流之上建造鐵索橋,造福於人民。昂仁的日吾齊鐵索橋、堆龍的鐵索橋、曲水渡口的鐵索橋等等,都是在他主持下修建的。在修建曲水渡口鐵索橋時,資金不足,他組織山南七姐妹(一說七兄妹)編演溫巴舞蹈,並演唱“喇嘛嘛呢”等民間藝術,以此募得錢財,建成了鐵索橋。之後,他改進表演,編寫多部戲劇,籌集大量資金來修建橋,據稱一生共建鐵索橋50座,木橋60座。另外,晚年他把由他創造出的“阿吉拉姆”藏戲形式帶加家鄉,並創建了藏區第一個戲班。
湯東傑布在西藏高僧行列的地位不算很高,但是他在藏民特別是西藏傳統藏戲藝術家們的心裡地位很高。西藏過去的民間藏戲活動中,都把湯東傑布作為戲神來供奉祭祀。藏戲演出場地中心都供有湯東傑布塑像或唐卡畫像,開場戲也主要是祭頌湯東傑布的內容,看戲的觀眾捐贈東西時,也首先要向湯東傑布神像獻哈達。人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建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樑的鐵木工匠的“祖師”。
11、瑪久拉仲:這是一位傑出的女密宗大師,“瑪久”為尊稱,意即“唯一母親”或“獨尊母親”。覺域派傳承於她之後,她的門徒多為女性,所以自她這脈就稱為女覺域派。瑪久拉仲的家庭氛圍很好,自小就受到良好的佛學教育,而且她也很聰慧,學習能力很強。然而不幸很快就降臨了,她13歲母親去世,16歲父親去世,20歲姐姐去世。雖然這種打擊很沉重,不過她很快就從這打擊中走出來並更加堅定的追求佛學。之後,她拜訪多位高僧為師系統學習了佛學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23時遇到來藏傳教的印度班智達巴札亞,向他求學,最終兩人結為夫妻,並生有二子一女,長子後來成為她的得意門生,為覺域派發展作出過貢獻。34歲她脫離家庭又重新投入到佛學事業中,並再次來到索南喇嘛與巴桑結下學習,之後依巴桑結授記遊歷苦修,最終獲得大成就,從此開始廣收門徒宣傳佛學,女覺域就隨之成立。
瑪久拉珍在傳播女系覺域派的學說時,培養了大批尼姑學者,為提高藏傳佛教尼姑的整體素質和地位起到了巨大作用。最重要的是,在瑪久拉珍的巨大影響下,在雪域高原終於誕生了女活佛,這是繼藏傳佛教活佛(男性)之後產生的又一偉大創舉。
12、八思巴:“薩迦五祖”的五祖。在元朝時,他是在政治跟宗教方面都達到頂點的大師。他從小跟從薩班·貢噶堅贊學佛法,在薩班·貢噶堅贊過世後由他繼任薩迦首領。1253年八思巴給忽必烈傳授了薩迦派的喜金剛灌頂,確立了師徒關係。蒙古統率大軍的親王通過宗教儀式成為藏傳佛教領袖的弟子,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後面蒙哥汗去世後,在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戰爭中取勝,由於站隊忽必列,所以薩迦派取得西藏的統治地位。其實忽必列之前還邀請過噶瑪噶舉派首領噶瑪拔希,希望他長期在自己身邊,但是噶瑪拔希卻接收蒙哥跟阿里不哥的邀請,站錯隊了,也就失去做大的機會。
忽必烈即位後,八思巴被尊為國師,還在中央政府中設立總制院,作為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吐蕃地區的行政事務的中央機構,並命國師八思巴領總制院事。接着八思巴就改革西藏行政制度,設薩迦本欽,朗欽等來管理十三萬戶。其後,接受忽必列安排的任務創造蒙古文字,因這些功勞升號為大寶法王。1270年還升國師為帝師,從此以後,元朝始終設置薩迦派僧人擔任帝師一職,形成元獨特的帝師制度。1280年,八思巴在薩迦寺拉康拉章去世,享年46歲。
13、絳曲堅贊:繼八思巴後,又一位創建政教合一統治政權的領袖。他出生在朗氏家族,7歲受居士戒,起名絳曲堅贊,9歲受沙彌戒,14歲去薩迦寺學法。1322元朝策封他為帕竹萬戶長,當時他面對的是萬戶府府庫空竭、人心各異、政令難行的衰敗景象。他就整頓吏治,大力鼓勵農牧,發展經濟。不到三四年的時間,就還清了債務,實現了收支上的盈餘。
接着與鄰居雅桑萬戶多次發生爭鬥,一開始屢戰屢敗,於是絳曲堅贊總結教訓,厲兵秣馬,於1346年戰勝雅桑萬戶。當是占統治的地位的薩迦派就不樂意了,於是聯合蔡巴、羊卓諸萬戶攻打絳曲堅贊,不過因為薩迦派臨陣換帥,內部不和,指揮失當,最終戰敗了。從此絳曲堅贊掌握了主動權,在後面與薩迦派的戰爭中多次取勝,於1358年,絳曲堅贊正式從薩迦派手中收繳了薩迦本欽的大印,薩迦的權力正式轉移到絳曲堅贊的手中,帕竹噶舉派取代了薩迦派在西藏地區的統治地位,至1618年被藏巴汗建立的噶瑪政權所推翻,帕竹政權統治西藏共達264年之久。
絳曲堅贊將原本十分鬆散、各自為政的十三萬戶進行改革,建立了“宗”的行政單位,取代薩迦時期的“萬戶”制,設立十三大宗,各宗設有宗本,宗本均由絳曲堅贊直接任命,每三年更換,這是西藏地方政治結構上的一項創新。1364年,繹曲堅贊去世,由他的侄子札巴堅贊繼位。
14、宗喀巴:這位就不多介紹了,他的資料很多而且前面格魯派文章里已經簡單介紹過了。他是格魯派創始人,偉大的宗教改革者。如果說元朝是薩迦派政教合一佔西藏統治地位,那麼明朝就是帕竹噶舉,從明末到清朝就是宗喀巴創建的格魯派了。當然格魯派占統治地位是從四世班禪跟五世達賴開始,當時格魯派受到噶瑪噶舉操縱的第悉藏巴政權的壓迫,後來四世班禪跟五世達賴就與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聯合消滅了第悉藏巴,取得統治地位。從此以後,格魯派就是藏區最大的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