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2022年09月15日00:01:37 佛學 1541

禪宗認為,一個人只有把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都放掉,萬緣放下才能夠逍遙自在,萬里行舟不留一念,在法師看來必須放下歸因於因緣的聚散無常。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人的聚散離合都是基於種種因緣關係,有因必有果,因既有內因,又有外因,還有不可抗拒的無常,事情的發展不會總是按照我們的主觀想象進行勾勾看看,不可避免,大多數時候萬事如意只是一個美好的心愿罷了。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為此備受打擊,一病不起,這是一位過路的僧人,得知這個情況就決定點化一下,他來到他的床前,從懷中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的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了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地把屍體埋了,書生正疑惑間,畫面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被她的丈夫掀起了蓋頭,書生不明就裡,就問僧人,僧人解釋說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把那個她掩埋的人。那個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書生聽後豁然開朗,病也漸漸地好了。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書生之所以會病倒,是因為他不能承受這樣的打擊,也無法坦然地放下曾經的感情,但是前世的因造就今生的果。前世只有衣遮身的恩情,今生也就只有短暫相戀的回報。書生放下了也就解脫了病,自然也就好了,適時地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過去有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到了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岩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懸盪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進退維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的看着自己,此人如見救星,班趕快求佛陀說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佛陀說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能救你上來。佛陀到了這種地步,我怎敢不聽你的話呢?隨你說什麼我全都聽你的,那麼請你攀住樹枝的手放下,此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裡還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執迷不悟,只好離去,懸崖深谷得重生,看似一種悖論,實際上卻為蘊含著深刻的禪理。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懸崖撒手是一種姿態美麗而輕盈,放手之後心靈將獲得一片自由飛翔的廣袤天空。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在瞬間釋放與舒展在英雄傳奇與武俠故事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以及萬千寵愛與一生的主角被逼到了懸崖邊上,下面是湍急的流水,身後是兇悍的追兵,主角仰天一嘆,回眸一笑,縱身一躍,宇飛流急湍,融為一體,令眾人不由的扼腕嘆息,但是似乎所有的故事都沒有擺脫這樣的後續。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岩壁上的一棵樹,松或崖下的一潭深深水,總會像母親溫暖的手掌一樣,穩穩地將其托起,備受青睞的勇士們還往往能夠在這常人到達不了的奇異之地,意外發現千年寶藏或曠世秘籍這樣的故事無意中契合了禪宗的某些觀點,禪修者必須有所捨得,才能有所收穫。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境界高者,像一面鏡子,即刻自我關照,不斷自信,又像一隻蠟燭燃燒自己,責備四方更像一隻皮箱,提起自如得大自在。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世事變幻,風雲莫測,緣起緣滅眾生在歲月的洪流中漸行漸遠,一路鮮花浪漫,鳥語,重名也仍舊不能湮沒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的無常。承擔與放下都非易事,都需要勇氣與魄力,而做到提放自如,淡然處之,更非常人所能達到,慎言法師將人分為三類,第一類提不起,放不下,第二類提得起放不下,第三類提得起,放得下。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第一類人佔據了芸芸眾生中的大多數,他們只懂得享受,卻從不承擔內心,卻又放不下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像是寄居在蕁麻莖稈上的菟絲子,攀附在其他植物之上,毫不費力的汲取着養分,卻從不奉獻什麼。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第二類,人有擔當,有責任心,而且往往目標明確,會一直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向上攀登,而一旦有所獲得時,卻捨不得放下,只會拖着越來越重的行囊,艱難上路。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第三類人,有理想,有魄力,有擔當,而且心地坦然,心腦位置,可攻可守,可進可退,一天煽起來了,兩個陌生人仰頭看看山,其中年長的一位問路旁的一塊石頭,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嗎?大概是的,石頭懶懶地答道,於是年長的那位陌生人沒再多說什麼就開始往上爬,年輕的陌生人對石頭笑了笑問,等我回來你想要我給你帶什麼石頭,一愣看着年輕人說,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頂,就把那一刻你最不想要的東西給我就行了,年輕人很奇怪,但也沒多問,就跟着年長的往上爬去,斗轉星移,不知又過了多久,年輕人孤獨的走下山來,石頭連忙問你們到山頂了嗎?是的,另一個人呢,他永遠不會回來了。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對於一個登山者來說,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戰勝世上最高的山峰,當他的願望真的實現了,也就沒了人生的目標,這就好比一匹好馬折斷的腿,活着與死了已經沒什麼區別了他他自山崖上跳下去了,那你呢?我本來也要一起跳下去,但我偶然想起答應過你,把我在山頂上最不想要的東西給你,看來那就是我的生命,那你就來陪我吧。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年輕人在路旁搭了一個草房,住了下來人在山旁邊。日子過得雖然逍遙自在,卻如白開水般沒有味道,年輕人總愛默默地看着山在紙上胡亂抹着,久而久之紙上的線條漸漸清晰了,輪廓也明朗了,後來年輕人成了一個畫家,繪畫界還宣稱一顆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接着年輕人又開始寫作不久,他就有以他的文章回歸自然的清秀雋永一舉成名。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許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年輕人已經成了老人,當他對着石頭回想往往事的時候,他覺得畫畫寫作其實沒有什麼兩樣,最後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更高的山並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裡只有忘我才能超越,故事中,從山上跳下去的那位登山者就屬於聖言法師所說的第二類人,他執着的追求攀登着世界上最高峰的榮譽,而一旦願望實現,他卻不能將之放下再繼續前行,所以他自認為只有絕路可循,而那位年輕人之前也有過輕身的念頭,但因為不能違背和石頭的承諾,所以他才有機會悟得了真正的殘疾,世界上更高的山,在人的心裡。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收放之間人們總能不斷得到提升,只有放下功名世俗的牽絆,懷有質樸自然的初心,才能不為外物煩憂,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 天天要聞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