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視肉體了

2022年07月06日16:46:01 佛學 1887

很多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視肉體了,並非他們不靠肉體生存,而是對肉體的存在有種鄙棄,甚至嫌棄。他們更注重精神修為,要明心見性,要與世長存。

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視肉體了 - 天天要聞

佛教有摩訶薩埵捨身飼虎的故事,還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前身三皇姑捨出手眼給父王治病的傳說,看似在宣揚一種佛教捨生忘死的超脫境界,其實有些血淋淋。

佛教徒得病之後並不急着看病,而是把得病看成是消除業障,讓身體忍受一定的痛苦,可以讓靈魂變得澄澈。

不過,佛教徒所說的業障並沒有科學做解釋,也沒有人來證明,只是一種說法。佛教徒要通過一定的修行達到一定的境界,甚至要達到超越肉體,直抵靈魂的境界。

或許,佛教徒不重視肉體的緣由來源於佛祖的苦修。釋迦牟尼曾經到深山苦修幾年,卻沒有什麼進展。他感覺這樣下去不行,就走出了深山。由於營養不良,他在河邊走路的時候暈倒了。一個婦女提着一罐牛奶要送給地里幹活的丈夫,正好看到他暈倒了,就餵了他一罐牛奶。

釋迦牟尼喝了一罐牛奶之後精神大振,要坐在菩提樹下悟道,發誓如果不獲得無上正覺,就不起此座。

於是,幾天幾夜之後,他看到啟明星而悟道。

事情都是相對出現的,要是沒有苦修幾年的根底,沒有喝了牛奶之後的精神恢復,或許他還不會發誓悟道。於是,後世的佛教徒要苦修,要讓肉體受到一定的鍛煉,勞累之後,精神就會獲得一定的自由。

他們要到地里幹活,要走很長的路,夜裡還要打坐參禪,要參透禪關,獲得明心見性的無上正覺。

只是,很多禪師參禪多年,卻不會明心見性,反而把腿練壞了。他們要雙盤,打坐幾個小時之後,活動下肢,卻並不能做到充分活動。長久練習,就會讓下肢出現問題。有的練習打坐,把腿部練殘廢了,還有的練習打坐把脊椎練壞了。當然,大多數佛教徒要讓身體處於勞累狀態,處於休眠狀態,才會調動精神出來。

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視肉體了 - 天天要聞

在調動的過程中,他們只是專註於精神的體驗,卻忽視了肉體的感觸,以至於肉體出現問題之後,還不自覺。

他們認為肉體是有壽命的,甚至相對於精神來說,肉體的壽命很短暫,要是能夠達到明心見性的地步,就可以主宰靈魂的歸所,達到真正的自由。畢竟,靈魂才是長久存在的東西。

靈魂的有無尚且不知道,但肉體確實存在,或者說肉體存在於這個長寬高的三維空間,需要照顧。要是肉體不好了,靈魂豈能安穩?

佛教徒似乎要超越肉體,讓靈魂單獨存在。要不是精神分裂的話,似乎是在說一種超驗體驗,而且很少人能夠獲得這種體驗。

道教就不同,講究修鍊內丹,重視人體的長壽。但是,他們似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就是要采陰補陽,要搞什麼大小周天,服氣辟穀,屬於技術化的操作。相對於佛教的明心見性來說,道教的技術化操作就成了投機取巧,而不是真正的修行。只是,道教也並不看好佛教的修行,以為拋卻肉體的修行就是一種自戀,甚至是一種走火入魔的情形。

那麼,肉體和精神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可以像佛教徒描述的那樣一分為二嗎?

不一定能分開,肉體和精神就好比皮和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肉體沒有了,精神還會獨立存在嗎?就好像道教說的那樣,“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肉體和精神就是陽和陰的對立,缺一不可。

佛教徒拋卻肉體感官之後,獲得的超驗體驗一般都是大腦釋放一種麻醉劑之後的反應,類似於人死之前的幻覺。

但是,佛祖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否定了身外的一切,放下了肉體的所有感官感觸,就會進入精神的境界,甚至什麼都不知道了。在什麼都不知道的境界里獲得無上智慧和涅槃的體驗。而肉體的感觸在修行過程中成了一種障礙,必須要放下。

於是,佛教徒們都開始重視精神的修為,至於肉體,只是用來消除業障,卻不會如道教一樣白日飛升。

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視肉體了 - 天天要聞

或許,佛教徒的修行有種自虐傾向,以自虐換取內心的寧靜。其實,心無掛礙之後,睡覺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何必非得執着於坐禪呢?

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視肉體了,轉而關注精神世界,這已經是通病了,只是沒人說破,說破的人反而被佛教徒誤解為低層次修行,或者不開悟了。其實,究竟誰才是低層次修行,誰才是不開悟的人,顯而易見,不言自明。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