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寺院里都會供奉千手觀音菩薩。我們通常拜見的是四臂,八臂,四十臂觀音菩薩聖像,而真正有千隻手的觀音菩薩造像十分罕見。但在聖壽寺的圓通殿寶殿里供奉的千手觀音是真的有千隻手。
聖壽寺,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東北15公里寶頂大佛灣右後側,與聞名遐邇的寶頂石刻融為一體。寺內刻有大佛灣造像雛形,是大佛灣造像藍本。寶頂石刻的千手觀音造像與聖壽寺的千手觀音聖像十分相似。
聖壽寺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由名僧趙智鳳創建,是一座密宗禪院。現存寺院多為明、清建築。聖壽寺也算是一座千年古剎,雄偉壯觀的石牌坊彷彿在述說著它悠久的歷史。
穿過牌坊,沿着甬道前行到盡頭左轉,就來到聖壽寺的山門前。山門建築古色古香,重檐黛瓦,飛檐翹角,處處透出厚重的歷史韻味。門楣中懸掛一匾額,上書“聖壽寺”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聖壽寺的天王殿非常與眾不同,是在山門後庭院的左右兩側,每一側供奉有兩位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
迎面的建築為中軸線上的第一座殿宇,台基上聳立着雕樑畫棟的古建築,前出廊,廊檐下掛着八角玲瓏燈,紅色的基牆上有“福壽”二字。最醒目的是上方一塊巨大匾額,上書“聖壽禪院”,為趙朴初所題。
仔細看會發現在巨大牌匾的上方一塊殿宇名稱的匾額“帝釋殿”。在大多寺院里都沒有這座殿,趕緊去拜拜。
殿宇居中供奉着帝釋天,宛如玉皇大帝一般,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持玉笏,金童和玉女分侍兩邊。殿宇左右兩側還供奉着諸多神像,有文昌君,關聖帝君,龍王等等。
帝釋天背後的佛龕內供有護法韋陀尊天菩薩,頭戴寶冠,身着鎧甲,手持降魔杵立於地上,兩側有一副楹聯“有因有果有菩提,無是無非無煩惱”。在此處可以供燈,寫上自己的名字,照亮前程,燃掉煩惱。
護法菩薩對面就是大雄寶殿,是中軸線上的第二座殿宇。重檐頂,紅窗黛瓦,上雕有精美圖案,建築恢宏氣派,古韻十足。
殿宇居中供有釋迦牟尼佛,手結佛印,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神情莊嚴肅穆,俯拜佛像前,讓人雜念頓失,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殿宇後面還供有阿彌陀佛金身法相,右手下垂接引眾生,左手托蓮花於胸前,“長伸手接娑婆客相隨同路,久立地等世上人打夥偕行”。願眾生都能伴佛同行,功德圓滿。
中軸線上的第三座殿宇是三世佛殿,殿宇居中供奉彌勒佛,釋迦牟尼佛,燃燈古佛。都是金身法相,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上,神態祥和安潤,讓人倍感親切。
兩側還塑有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彩繪塑像,看着讓人心情愉悅,感覺平和近人,情不自禁會逐一參拜。
殿宇還供有地藏王菩薩,頭戴五佛冠,身着袈裟,神情慈悲。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殿宇的後面還供有眾人熟悉的濟公活佛。神態歡喜,袈裟飄逸,栩栩如生,親切感油然而生。
拾級而上有一觀音洞,洞內供有觀音菩薩。此處古樸典雅,看來很有年代感,應該是一處靈跡聖境。
觀音洞上方就是中軸線上的第四座殿宇——圓通殿。殿宇供奉聞名遐邇的千手觀音金身法相,菩薩的背後有千隻佛手,神通廣大,普渡芸芸眾生。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圓通殿的旁邊還有送子殿,財神殿和藥師殿。
沿着藥師殿和財神殿之間的陡峭台階,就可以來到寺院的最高處維摩頂,殿內有一尊石刻維摩詰居士卧像。《維摩詰經》說他精通大乘佛法,連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對他的智慧辯才也佩服之至。
史有“上朝峨眉,下朝寶頂”之稱。可見寶頂石刻及聖壽寺的價值。這裡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也是靜心,祈福,禪修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