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採取輔助生殖緩解生育焦慮的女性,後來都怎麼樣了?

今天偶然看到一則關於採取輔助生殖緩解剩餘焦慮的消息,給我感觸頗深。作為一個90後二胎媽媽,我毅然地昂首挺胸的站起來,順產老大7.2斤、老二8.2斤並且沒有無痛的我,可不就是這新生時代的英雄母親嗎?


看到這樣一組數據:“三胎政策放開一年,中國人口出生率仍呈下降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出生人口1062萬,人口出生率進一步降至千分之7.52。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國內輔助生殖行業並未像產科一樣下行。就診者的高齡化明顯,在最優年齡40歲以內的建議下,80後開始成為這一需求的主力軍,並伴隨強烈的生育焦慮。”


瞬息萬變的社會,給我們的感覺只有一個字“快”!我們要趕着速度快點吃飯、快點上班、快點開會、快點接孩子等等。現在就連生孩子也要通過一系列科技手段給這事點個助推器。仔細想想,人們不能接受和等待的並非速度,而是因為速度帶給人們的困擾與焦慮。


從懷孕到待產到孩子出生的一整個過程,有誰沒有焦慮過呢?我也焦慮過,焦慮四維的時候醫生說孩子腿短,焦慮孩子為什麼到了預產期還不出生,焦慮孩子出生以後我的工作問題,焦慮誰來看孩子和孩子的教育問題等等,怎麼過來的?都是熬過來的!

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現在的科技已經發展到可以讓你不再焦慮:

受孕幾率提升,讓受孕問題不再成為焦慮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育,給女性的機會與選擇都像是一道道門檻,且不說生孩子和養孩子,就懷孕給女性的壓力就已經很大。加之生理機能和身體各項指標的關係,每增長一歲門檻便是更高了一層,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索性直接選擇試管。

產前無痛,讓生理焦慮降低

當然,新聞中的輔助生育指的是試管嬰兒或人工授精等操作,這也大大降低了女性的心裡焦慮,但作為過來人,焦慮遠不止於心理壓力,還有生理性疼痛。很多待產媽媽產前會因為怕疼選擇無痛,如果可以忍的話我仍不建議打無痛,請你相信人體自身的生理機能會讓你自覺的進行產後恢復不會跑偏,無痛對產後的身體恢復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但這要根據自身狀況而定。


就是這樣,針對目前人口比例,國家還是不斷的推出政策,鼓勵三了‬胎。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要求越來越多,焦慮的背後更多的是不想生、不敢生。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