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
“很久很久以前,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有一片巨大的森林,森林裡有一間石頭搭成的小屋,裡面住着熊爸爸、熊媽媽和熊寶寶一家三口……”
類似的開頭一“上演”,就說明我和孩子進入了一個重要時刻,正在進行一個每天都不能缺少的“項目”,那就是——講睡前故事。
只不過,現如今聽故事的人從大寶換成了二寶,講故事的人卻依然是我。
每次二寶都會“指定”一堆書讓我講,而且每本書要刷N遍,在這樣的無限循環中,每次我都要講到口乾舌燥,她才能帶着滿足的表情香甜地睡去……
相信這樣的場景,在很多童靴家裡也都發生過,或者正在發生着。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我們給孩子講的睡前故事,從童話故事到成語詩詞,從地理探險到歷史事件,從生活常識到習慣養成……各種題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但有一個方面的內容卻很少見,那就是——數學。
“數學”睡前故事,為何如此稀有?
為什麼睡前故事還會“偏科”呢?為什麼會看不見數學故事的身影呢?
大概有不少人都認同:和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語言文化知識不一樣,孩子學習數學是件嚴肅而正式的事,必須“正襟危坐”地進行學習,而在平時生活或一般的娛樂放鬆時間,很少能想到(或不應該做)和數學有關的事情。
咱們家長只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有這樣兩個原因。
1.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割裂感
數學在平時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其實非常普遍,比如購物時湊滿減、看鐘表算時間、從家到地鐵站的最近路線、什麼角度踢球容易得分等等,都與數學息息相關。
但老實講,我們一般不會把這些歸入數學的範疇,而是稱之為:習慣、經驗、常識。
那大家眼中的數學,是怎樣的呢?
可能是這樣的:
▲柯西不等式
是這樣的:
▲冪函數
或者是這樣的:
▲根心定理
總之,都是些不明覺厲的符號、曲線、輔助線,似乎只有這些才有資格被稱為“數學”。
還有那些填滿童年的古怪應用題:一邊抽水一邊注水的游泳池、雞和兔子非要關進同一個籠子、活力無限的狗狗在兩人之間不停往返跑……應用了所學的知識,卻一點都不能“應用”於我們的生活。
簡單的數學排不上號,複雜的數學又用不到,於是,數學似乎就與日常生活有了割裂感,以至於我們在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也很少談及數學方面的話題(輔導作業除外)。
2.家長也有數學焦慮
還有些爸媽,不願意在家跟孩子聊數學。
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自己就很怕數學,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受過不少打擊。
語文和英語科目里的一些內容,更側重主觀認知和表達技巧,答案並不唯一,而是留有自主發揮的餘地。說難聽點,即使學得似懂非懂、考試的時候蒙一蒙,有時還能得個幾分。
但,這一招在數學裡是行不通的。複雜的公式定理、縝密的解題步驟、唯一的正確答案,但凡中間出現了一點失誤,都可能導致全線潰敗。
學不懂數學的挫敗、被老師批評的委屈、考試掛科的羞恥……這些曾經的噩夢,讓許多大人產生的對數學本身的恐懼感,也就是所謂的“數學焦慮”。之前我也寫過相關的文章:因為你的輔導,孩子數學成績可能會越來越差……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數學學習為什麼會很少出現在溫馨的睡前時間裡了。
睡前的數學互動,能幫孩子提升水平
數學難不難?確實難,學習內容是抽象的,學習過程是枯燥的,多少人都叫苦不迭。
尤其是孩子剛入門的關鍵時期,既要打好基礎,又要培養興趣。萬一沒把握住,引來連環打擊,估計孩子就要重蹈“數學焦慮症”的覆轍了。
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個學數學的好辦法——通過睡前故事就行。
這可不是誰拍腦袋提出的辦法,而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科研人員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論文發表在世界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上。
科研人員在芝加哥地區的22所小學內,共招募了587個家庭參與實驗,其中,孩子都是小學一年級的新生。
這些家庭被隨機分為兩組:
閱讀組(167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會在實驗提供的app內,獲得與閱讀理解有關的文章和問題,涉及到詞彙、拼寫、發音、判斷等知識點;
數學組(420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則被要求在app中觀看數學相關的文章,並回答文後的數學題,包括數字、計算、分數、概率、幾何等內容。
兩個組接觸到的文章水平和題目難都度差不多,每周的閱讀頻率可以自行擬定。
接下來的一學年裡,這500多個家庭便用這個app講起了睡前故事,在語文和數學的親子互動中各自努力。
學年結束時,科研人員給所有的孩子進行了期末數學測試,並把這次考試結果和學年開始的數學成績做了對比。結果表明:相較於閱讀組,數學組孩子們的數學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實驗還進一步顯示:高數學焦慮的父母,一周進行一次數學親子互動,孩子在數學成績上的提高就會很明顯。
科研人員分析後認為,高數學焦慮的父母,很少會在家給孩子提供優質的數學互動,所以即便只是一周一次的睡前故事,也能增加孩子接受的數學輸入的質量,從而提高孩子的數學成績。
然而,若是一周進行多次,反而與一周一次沒有明顯差別。所以,家長無需貪心,只要偶爾和孩子進行與數學有關的互動,好處就已經足夠多了。
這篇論文在發表的當下,就引起了不小的討論,也經歷了一番質疑。
不過,質疑聲大多是圍繞論文中使用的app展開(有人覺得這篇論文像是app軟廣)。數據的真實性和結論的可參考性,還是獲得了普遍的認可。
雖然,這個研究結論,僅適用於孩子剛開始學數學的初級階段,但這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有趣又有效的家庭教育思路——
輕鬆無壓力、生動有趣的數學睡前故事,既能減少家長自身數學焦慮對家庭教育的影響,又能提供品質好、體驗佳的數學氣氛,對任何年紀的孩子來說,都會是有益無害的。
怎樣講好數學故事?這張書單幫到你
當然,沒必要非得看app上的數學故事,換成數學故事的紙質書,一樣能起到效果。
這些天,我做了大量功課,整理出6套適合幼小銜接和小學階段孩子的數學繪本故事和圖畫書,都是口碑好、能充分激發孩子興趣的優質童書,其中好幾本都是大寶的摯愛,這裡跟大家一併做個分享。
《從小愛數學》
推薦年齡:3-7歲
來自韓國的《從小愛數學》,內容偏向數學概念的啟蒙,很適合幼升小的孩子入門閱讀,打好升學基礎,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也能讀。
書中擁有的數學知識體系,從整體上可以劃分為“奇妙的代數”和“好玩的幾何”兩大類,並由易到難進行了階梯式的排序,幾乎涵蓋了孩子能接觸到的所有基本概念。
這套書的妙處所在,就是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來解說數學概念,讓孩子憑着對繪本故事的本能熱愛,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一步步循序漸進,紮實建立基礎的數學概念。
就比如《玩具士兵與魔法塊》這本書,講的就是幾何形狀及分割的知識點。
主人公是一個只有一條腿的玩具士兵,他心愛的舞蹈女孩要被妖怪抓走了。為了營救心上人,他挺身而出,卻反而被妖怪一口氣吹跑了。
在外冒險的玩具士兵,把魔法方塊分割、組合,變成汽車、輪船、火炬,一次次化險為夷。
最後,玩具士兵能安全回家嗎?他又用魔法塊做了什麼禮物送給舞蹈女孩呢?
在跟着故事情節經歷冒險的同時,孩子也能拿出幾張紙,嘗試分割魔法塊做成不同的圖案,把書本中的數學知識帶進現實。
讀完故事,孩子在理解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又了解到圖形和圖形之間的關係,進而掌握了“圖形可以進行分割,並組合成其它的圖形”的概念。
在閱讀和遊戲之中,孩子能直觀地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建立起數學的邏輯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主動探索的精神。
《數學幫幫忙》
推薦年齡:5-8歲
常年佔據大寶書架一席之地的《數學幫幫忙》,是美國非常有名的數學繪本,獲得過包括美國《學習雜誌》教師推薦兒童讀物獎在內的很多大獎,是獲得一線教師認證的好書。
這套書有新、舊兩個版本,老版共25冊,新版增加到了36冊。
兩個版本覆蓋的學科內容變化不大,基本覆蓋小學數學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點,主要包含5方面:
- 數字與運算
- 量與計量
- 圖形與幾何
- 探索規律
- 統計與概率
《數學幫幫忙》的每一本書,都會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每個故事,都會先拋出一個實際問題,然後引導孩子積極思考、想辦法解決。通過情節的推動,毫不刻意地把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引出來,落實到具體應用上,設計得非常巧妙。
比如,在《惱人的水痘》這個故事中,主人公齊普的班級一共15人,需要出10人參加合唱比賽。然而,班級中有3個孩子得了傳染性極強的水痘。
為了確保合唱比賽順利進行,齊普想要了解所有同學的健康狀況,他想到的方法,就是分類統計了。
如何合理分類?如何調查大家的情況?孩子們帶着這些問題,就能跟着齊普一起學習相關的知識了。
這套書注重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讓數學不只躺在課本里,也可以鮮活地出現在生活中,鼓勵孩子把數學真正“用起來”。
溫馨小提示:雖然內容上有5大分類,但類別內的知識點難易程度還是有梯度差異的。所以,家長可以根據難度,先幫助孩子進行一下書籍分類,讀起來會更順利些。
《美麗的數學》
推薦年齡:5-12歲
這套《美麗的數學》,是由日本繪本大師、安徒生獎得主安野光雅,攜手東大數學系教授共同編繪的,有“最美數學繪本”之稱。
書中運用日系繪本一貫溫潤的筆觸,將抽象的數學本質展現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帶領孩子輕鬆走進數學世界。
這套書一共5冊,每一冊都展現了一個數學知識專項,分別是:
- 《十個人快樂大搬家》——10的合成與分解、增減恆等
- 《壺中的故事》——階乘
- 《奇妙的種子》——點算、倍量變化
- 《帽子戲法》——假設推理
- 《三隻小豬》——排列組合、排除法
每本書的故事,都不是在單純地講解知識點,更像是一個互動遊戲,孩子可以深度參與其中,並去主動探索。
比如《壺中的故事》這一冊,開篇就是一個漂亮的青花瓷雙耳壺,待我們揭開壺蓋,發現裡面別有洞天。
壺中的水裡有1個小島,小島上有2個國家,2個國家各有3座山,3座山上各有4個城堡,4個城堡里各有5個村莊,5個村莊里各有6棟房子,6棟房子里個各有7間房間,7間房間里各有8個柜子,8個柜子里各有9個箱子,9個箱子里各有10個壺。
看起來,只是簡單的數字1到10,然而仔細琢磨就能發現,裡面暗藏了乘法的玄機。最後壺的數量,需要用1×2×3×4×5×6×7×8×9×10來計算,得出的答案居然有362萬多個!
這個倍數關係的增長,就是階乘的概念了。
最妙的是,當我們繼續打開這362萬多個壺蓋,壺中的故事又重新開始了!簡直就是“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的進階版有沒有。
這樣的情節安排,既充滿樂趣,也跟孩子們傳達了循環、無限的概念。
別看書里涉及到的數學知識涵蓋廣泛、有易有難,卻都能通過怡人的畫面傳達出來,讓小孩子感受到數學的自然之美,讓大孩子感受到數學的理性之美。
推薦幼小銜接和小學階段的孩子學習,相信能在培養孩子數學思維能力的同時,讓他們發現動腦的喜悅,打從心底愛上數學。
《你好,小學數學》
推薦年齡:5-12歲
《你好,小學數學》是2020年上市的新書,由二十多年教齡的資深數學老師編著,最大的特點是:它選擇了孩子們、尤其是小學階段孩子最愛的漫畫形式,來呈現數學知識。
這套書共有10冊,每冊都包含1個數學知識體系,全套書把小學階段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點,拆分成了10個類別:
- 數的認識、計算和速算、時間與測量、統計與概率、邏輯與推理
- 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基礎應用、行程應用、典型應用
細算下來,共有96個知識點呢。《你好,小學數學》把同一類別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結構清晰、成體系。
書中每一小節內容,都會緊緊圍繞知識點,簡述一個搞笑的漫畫故事,故事中會將數學知識點的定義、要點一一呈現出來。
比如, 在講圓的概念時,就藉助了自行車輪胎,告訴孩子們,只有車軸到輪胎上的點所有距離都相同時,圓形的車輪才能順暢運轉。
如果圓心位置變了或者距離(半徑)變了,車子騎起來也會顫顫巍巍,一不小心就會摔個“狗啃泥”。
孩子在爆笑中,也把圓的特點和概念記住了。它知識點講得很清楚,再加上搞笑漫畫的形式,配文也比較少,很容易點燃看書學習的熱情,孩子讀起來會很輕鬆。
大寶也很喜歡這套書,拿到手就一口氣讀了好幾本,還總是邊讀邊樂。
對於幼小銜接的孩子來說,可以作為尋找興趣點的數學啟蒙書來讀;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作為課內數學的一個輔助讀物和工具書,是個不錯的選擇。
《萬物有數學》
推薦年齡:5-12歲
這套書也是近兩年現象級的大熱數學圖書了。之前,我就以超低價開團過,一上午就賣出幾千套,足見它的熱度。
作為“網紅”,《萬物有數學》不僅有人氣,更有實力。
跟之前幾套數學書一樣,它也按照知識類別,分了4個主題,每個主題2冊書:
- 數字與運算
- 幾何圖形
- 量與計量
- 統計和概率
細算下來,全套書包含93個數學概念,內容基本涵蓋小學1-6年級的數學內容。
《萬物有數學》重視知識脈絡的拓展和數學思維的培養,書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按照“故事+概念+遊戲”的主線展開。
比如,講等差數列時,就先通過數學家高斯的故事,講述了“數列”的由來,向孩子們科普數學常識;再引出“等差數列”的概念,讓孩子輕鬆弄懂這個概念說的試啥。
最後又通過“插彩旗”遊戲,讓孩子利用等差數列去解決實際問題。
除了故事,這套書還會運用一些直觀的場景和圖示,來引導孩子們理解數學概念,淺顯易懂又有趣。
比如,講到圓的面積公式時,將圓分成若干個扇形,然後將扇形拼成類似長方形的形狀。面積沒變,形狀變成了孩子好理解的樣子。
從圖中可以看出,“長方形”的長為圓的周長的一半,寬為圓的半徑r,由此可得:圓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長*寬=πr²
《萬物有數學》在場景故事中提出問題,引導孩子思考問題,再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一步接一步,培養孩子“學以致用”的數學思維。
除此之外,這套書還有一點讓我很欣賞:它能把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綜合聯繫在一起,幫孩子由點及面,構建立體、全面的知識框架,有助於多種學科間的融會貫通,提升綜合能力。
《漢聲數學圖畫書》
推薦年齡:5-12歲
終於要寫《漢聲數學》了,把它留在最後,實在是因為我真的太愛這套書了,它絕對是孩子在小學階段必讀的經典書目!
要知道,這套書早在1970年就出版了,是美國為了提高國力,專門請18位數學專家針對兒童創作的,到現在也跨越半個世紀了,依然廣受歡迎。
作為妥妥的老牌“貴族”,不管是在各大電商平台,還是火眼金睛的媽媽圈,它的地位無人撼動。
這套書我是早早就囤在家裡,等到大寶幼小銜接的時候才拿出來看。以我對大寶的了解,他一定喜歡。果然,他看得非常入迷。
全套書一共41冊,外加1冊《媽媽手冊》,覆蓋了小學需要掌握的所有數學知識。
《漢聲數學》里的故事,不僅僅是知識點的總結和學習,換句話說,數學知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孩子拓展思路和眼界,培養一種系統的學習數學的思考方式。
比如,第1冊《數是怎麼來的?》,上來就拋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如果你是一個放牛的原始人,你需要保證出門、回家時牛的數量是一樣的,但當時沒有數字的概念,也就是沒有1234……這時,你要怎麼做呢?
說實話,這個問題,作為成年人的我,都沒有一下答出來。而書中給的答案是:
用石頭計數。放出去一頭牛,就撿一塊石頭放入口袋;等傍晚回家,回來一頭牛,就扔掉一塊石頭。
是不是很驚喜?看似在解答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答案卻讓我們出乎意料。這其實就是數學思維的培養和運用。
就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自行給娃做下拓展訓練,比如:
傍晚回家時,最後發現剩下一個石頭,說明什麼?(丟了一頭牛)
傍晚回家時,最後發現石頭少了一塊,又說明什麼?(多了一頭牛)
有些媽媽會反饋說,《漢聲數學》的故事不夠好玩有趣。確實,單從情節和行文來看,《漢聲數學》是有點偏學術掛的文風。
不過,只要孩子有一定的數學基礎,或者爸媽講解風趣到位,讓孩子感興趣,也絕不是問題。
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不僅如此,學習數學鍛煉到的思考判斷、邏輯分析及解決問題等能力,都能讓孩子終身受益。
所以,是時候在孩子的睡前故事裡,加入一些數學故事了(或是討論一些關於數學的話題)。
希望每一個溫馨的數學睡前故事,都能融化一點點“數學焦慮”,為孩子愛上數學、學好數學出一份力。
參考資料:
[1] Talia, Berkowitz, Marjorie W, Schaeffer, Erin A, Maloney, Lori, Peterson, Courtney, Gregor, Susan C, Levine, Sian L, Beilock. Math at home adds up to achievement in school.[J]. Science (New York, N.Y.), 2015, 350(6257):196-8.
[2] Frank MC. Comment on "Math at home adds up to achievement in school".[J]. Science (New York, N.Y.), 2016, 351(6278):1161-b.
[3] Berkowitz T, Schaeffer MW, Rozek CS, Maloney EA, Levine SC, Beilock SL. Response to Comment on "Math at home adds up to achievement in school".[J]. Science (New York, N.Y.), 2016, 351(6278):1161-c.
川媽說說
我給大寶買了全套的《漢聲數學》,讓他當成繪本來看。當然,他早已開始獨立閱讀,不用我再念給他聽了。但是,我們會討論,我會幫助他理解困難的地方。
本來的無意之舉,沒想到竟然得到專業研究的支持,對孩子學習數學具有很積極的作用。如此,打破了我們之前對於數學學習方法的“刻板印象”。看來,必須得繼續下去。
拓展閱讀
收藏!這10部關於數學的頂級紀錄片,告訴孩子數學一點都不枯燥
mom看世界:跟着二胎博士媽媽一起學育兒、看世界;這兒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還有獨家的科學課程、閱讀課程;來吧,養娃路上永遠缺個好朋友!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台發布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