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注意力關愛組織】
每天3分鐘 · 幫助孩子提升注意力
提到遊戲的話題,很多人都會用:“玩遊戲太容易上癮了!”“玩物喪志”“玩遊戲耽誤事”等等標籤形容它。就像許多家長,總是小心翼翼地阻止孩子接觸遊戲,擔心他們會因為遊戲上癮而耽誤學習。
實際上,遊戲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如果孩子真正沉迷其中,確實是一件比較糟糕的事情,但是,當孩子接觸遊戲之後,他拚命想玩遊戲,如果不停的阻止的話,很容易陷入到與孩子鬥智斗勇的戰鬥之中。
人都有一種補償心理,你越得不到的東西,越渴望擁有。如果,孩子擁有玩遊戲的慾望,你越阻止他的念想,他就會對遊戲越來越渴望,最終發展到無法收拾的程度。
曾經有人做過類似實驗:
科學家將志願者分成兩組,讓一組志願者受限制,提示他們不許吃甜食,而另一組則沒有任何限制。
結果,限制解除後,受限制不讓吃甜食的一組人,全都拚命做着原本被限制的事情,可是,沒受限制的另一組,則未曾有類似的行為。
由此可見:如果,孩子已經知道遊戲好玩,家長卻將遊戲視為洪水猛獸,拚命阻止不讓孩子去玩。孩子在內心深處,就會不停地對遊戲產生渴望,這種渴望使他對遊戲更加充滿誘惑力,最終即將到達一發不可收拾的程度。
事實上,玩遊戲並沒有想象中那般糟糕,甚至,適當玩遊戲,還有一定的好處。
2014年,德國與比利時的科學家在掃描了152個大腦發育良好孩子的大腦之後,得出一個結論:
所有孩子大腦的背外側前額葉子皮質和額葉眼動區的灰質體積更大。
簡單來說,這兩部分的灰質體積越大,孩子就越聰明。
這個結論令人感興趣的部分是,這兩部分的灰質體積與孩子每周玩遊戲的時間成正比。
為了驗證這個結論,研究人員進行走訪調查,發現這152個孩子的共同習慣就是喜歡玩遊戲和玩具。因此證實了,安排適當的遊戲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促進作用。
2017年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
1
與初學者相比,棋盤遊戲或圍棋老手的伏隔核中的灰質增加,杏仁核中的灰質減少
伏隔核是大腦中負責處理與獎賞或不愉快經歷相關的環境刺激的區域。它的功能是基於神經遞質多巴胺(促進愉悅感)和血清素(促進滿足感)。伏隔核灰質的增加會帶來更多積極的體驗和熱情。
杏仁核是位於大腦內側顳葉深處的一組杏仁狀神經元。它是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負責處理情緒。杏仁核灰質的減少使人壓力減少,更加平靜。
2
動作類電子遊戲專家的大腦腦島亞區有更多的灰質和更強的功能連接
腦島是大腦皮層的一小部分,負責自我意識和當下意識。腦島灰質的增加有助於更好的決策。
許多動作類電子遊戲還能增強玩家大腦的海馬體和前額皮質,從而提高認知功能,如智商、記憶力、信息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腦有個結構叫海馬,位於大腦皮層下方的顳葉。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鞏固以及空間導航和定位。海馬體灰質的增加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和預防痴呆症。前額皮質位於大腦的最前端,負責“執行功能”,如推理、邏輯、解決問題、計劃、記憶、引導注意力、發展和追求目標以及抑制衝動。
在了解了合理遊戲對於孩子大腦發育的好處後,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遊戲原理”對孩子進行針對性訓練,幫助孩子更好提升,養成高效學習習慣!
勞逸結合,養成主動專註好習慣
在和孩子共同規劃學習計劃時,我們也可以嘗試讓孩子將“遊戲原理”運用到學習上來。在制定學習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自由時間或外出遊戲時間當做是學習任務結束後的獎勵。
具體的獎勵內容,我們可以從孩子的情緒、興趣、習慣等學習和生活入手,藉助心理行為認知技術,針對孩子專註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方面進行針對性干預,逐步改變孩子的認知層級和信念。
讓孩子在執行學習計劃的過程中,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為此大腦多巴胺分泌穩定,減少對杏仁核的刺激,保持情緒穩定。
有效改善孩子畏難、厭學情緒,做到主動自覺學習,改善拖拉無序,養成主動專註的好習慣。
增強大腦神經連接,促進相關腦區灰質產生
當學齡期的孩子出現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的情況時,我們也可以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腦電生物反饋訓練,採用專業訓練方式,促進大腦神經連接,幫助孩子增加大腦灰質的產生。
通過專業專註力測評結果,為孩子量身制定訓練提升方案,通過專業儀器,對訓練過程中孩子的大腦電波運動情況,進行一個實時的反饋,清楚直觀的了解孩子的注意力狀態。
採用多方位訓練模式,對孩子相關腦區進行針對性訓練,增加大腦相關腦區灰質的產生,幫助孩子更快、更好的獲得專註力、記憶力,情緒管理等多種能力的提升,提升學習效率,科學緩解學習壓力,最終達到學習能力、學習成績的穩步提升!
通過今天的內容分享,家長不妨留言說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對孩子玩遊戲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
如果大家想要確切了解孩子的問題,以及對應的專業訓練方法,在文章下或後台留言,專家老師免費為您提供專業指導!
本文所有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