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多種途徑鼓勵嬰幼兒多說話
嬰幼兒階段,是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隨着一天一天長大,嬰幼兒會從徑常接觸到的事物尤其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學習語言,其語言能力迅速發育,往往超過了我們的想象。這時,父母就應積極鼓勵孩子發聲說話,以多種方式和途徑,培養孩子說話的興趣,增強孩子說話的自信,這對孩子未來的語言表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幫助。
通過說話與打招呼,開發嬰幼兒的說話潛能
(1)說話
說話有助於刺激嬰幼兒的天賦潛能及智力的啟發,嬰幼兒的天賦和智力能否得到發揮,就要看他在5歲前父母所給予的啟發了。
媽媽可以利用與幼兒接觸的機會跟他說話,例如洗澡、吃奶或換尿片的時間,隨便說什麼都可以。雖然這時期的幼兒不會明白媽媽說話的真正意思,但也可以從聲音中得到刺激與啟發。
由於幼兒的發聲器官尚未完全發育,說話時無法完全控制嘴巴,因此有發音不準確的情況。父母不必刻意模仿孩子這種說話的語調,或故意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腔調和孩子說話。
事實上,嬰幼兒到了2歲,大都能明白成人日常說話的意思,所以母親跟孩子說話時,用日常用語就可以,但說話的速度不要太快。多跟嬰幼兒說話,還可以訓練孩子掌握更多的詞彙。
(2)打招呼
當你在市場買菜的時候,遇到一個相熟的人,便會發問:“買菜呢?”當你向鄰居借用東西時,看到人家正在吃飯,又會問:“在吃飯呢?”這是中國人打招呼的習慣。
其實,這些看似無聊的話,正是與人溝通的方式之一,假若上班時,同事見了面,不打聲招呼或說聲“早晨好”便坐下工作,可以想象這家公司的氣氛將是如何的冷漠,又怎會令人產生歸屬感呢?
在家中也是一樣,父母不要以為反正是一家人,或自以為是供養者,沒有必要向孩子打這些無謂的招呼。
每天起床,看見孩子,媽媽微笑着說:“寶寶早晨好!”這些親切的招呼,會令寶寶有歸屬感,知道媽媽在愛他,不但能縮短親子間溝通的距離,也為孩子與人相處做出榜樣。
用鼓勵與稱讚,增加嬰幼兒說話的自信心
(1)鼓勵
何謂鼓勵?簡單而言,就是某人做了一件被人稱讚的事或行為後,對其進行表揚和稱讚,這種“稱讚”能促使其有再去做的動力。
無論哪種年齡的人,都喜歡被人稱讚,如果想要孩子做出某些好行為,鼓勵就是最佳的方法。
當父母發現嬰幼兒有某方面的興趣或技能時,便要多鼓勵他,讓他更努力,做得更好,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稱讚嬰幼兒時,許多時候只用空泛的形容詞,例如“你真乖,真聽話”等,這些沒有明確意義的話,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必須明確地告訴孩子,他是因為做出了某一種好行為,才受到讚賞的。
(2)稱讚
稱讚是適用於任何年齡、任何人士的,相信沒有人可以抗拒別人真心誠意的稱讚吧。父母不要小看或吝嗇稱讚的話,因為它是各種幼兒教育方法中最具效用的萬應靈方。父母只要能適當地運用它,必定會事半功倍。
王女士的小兒子經常喜歡看漫畫書籍,有時還會依照畫中人物,在紙上畫出各種有趣的動作。王女士對孩子這種愛好不大欣賞。有一年的母親節,兒子送了一張自畫的母親節卡片給她,她才發覺兒子確有繪畫漫畫的潛質,不禁由衷地讚賞道:
“畫得真不錯,特別是手的形態,真是活靈活現呢!”
單憑這句神奇的稱讚,便使做兒子的將畫畫潛質得以全力發揮。後來她兒子的漫畫作品不但經常被老師貼在課堂上,就連校刊封面也是他的傑作。她還將兒子的漫畫投寄到報館,每次刊登出來的時候,她都在第一時間裡展示給周圍的人欣賞呢。
給孩子關懷與同情,增進親子關係
(1)關懷
關懷,是指在態度上留意和了解嬰幼兒的所需與感受,並非行動上的干預或說話上的嘮嘮叨叨,因為過分關懷會變成干涉,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更會阻礙孩子自由發展個性的機會。
許多父母以為關懷孩子是愛的表現之一,於是終日對孩子指指點點,教導他這樣做,不許他那樣做,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規範和指示而行。
其實孩子希望得到的關懷,是在他有需要時能得到及時的滿足,就像孩子發育時要得到充分的營養,讀書時要得到安寧的氛圍,情緒困擾時可得到支持、鼓勵與安慰,犯錯時會得到諒解與信任一般。讓孩子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成長,才是父母對子女最大的關懷。
(2)同情
認同對方的處境、了解對方的情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過或曾自身感受過,才會產生同情的感覺。
許多父母經常把同情與憐憫混為一談,這個錯誤的觀念很容易成為孩子逃避責任的借口,他也許會利用父母憐憫和心疼子女的弱點,做出許多令人煩惱的事情。
一個人因一時衝動或情緒不穩而犯了嚴重錯誤時,法官雖然同情他,但絕不會因為憐憫他而判他無罪,到頭來他還是要承擔所犯過錯的後果與責任的。
同樣地,小孩子犯了錯,媽媽應該同情他、諒解他、安慰他,但也要讓孩子明白,犯了錯應該受處罰,或要承擔過錯的後果,媽媽處罰他是針對他犯錯的行為,而非針對他個人而言,只要孩子知錯和改過,媽媽永遠都是愛他的。
給予安慰與原諒,把握親子溝通的最佳時機
(1)安慰
安慰並非是嘮嘮叨叨地指出孩子的錯,也不只是教孩子解決難題的方法,而是要了解他的感受,認同他的想法,支持他的做法,站在他一邊說話。
一天,小明不小心打破了媽媽最心愛的花瓶,擔心媽媽發覺後,會很氣憤地厲聲責罵他,小明愈想愈怕,不禁放聲大哭起來。
媽媽回來後,看見小明害怕和畏縮的樣子,猜到一定有什麼事情發生了,小明不敢說出來,只顧不斷地自我哭訴:“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不小心碰倒它而已。”
媽媽一看廚房,便知道發生什麼事了,怒氣不禁由心裡湧出,本想大聲責罵小明,但看到他畏縮的神情,不禁心軟下來,撫摸着小明的雙手,溫柔地說:“寶寶有沒有被割傷手腳?媽媽知道寶寶不是故意打破花瓶的,又怎會責怪寶寶呢!”
小明聽到媽媽安慰的話,立刻破涕為笑,投入媽媽的懷抱里了。
由此可見,一些安慰的話語,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2)原諒
小孩子做錯事,父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責備和處罰,這種帶有傷害性的管教方式,會引起孩子的恐懼。但若是採取放任的態度,無疑是鼓勵孩子一錯再錯,不知悔改。
採取原諒的態度,是處理孩子犯錯後比較有效的方法,也是親子溝通的最佳方式。
孩子受罰後最常見的情形是放聲大哭,這時候可以讓孩子哭個夠,盡量將情緒發泄出來。哭過後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愛和安慰。
媽媽在孩子心情平靜後,可將孩子抱入懷裡,一邊安慰他,一邊告訴他,媽媽是那麼喜歡他和重視他,並讓他知道為什麼會被處罰,以後應如何避免再次犯錯。更重要的,是要孩子知道被罰的是他的行為而非他個人,只要不再犯錯,媽媽會原諒他、永遠愛他的。
以肯定與表揚來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1)肯定
成年人對於朋友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極為重視,希望從與人相處和接觸中獲知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與肯定。這種心理需求的滿足,對小孩而言,更為重要。孩子若被父母接納、尊重,便會確信父母對自己的愛。因此父母口頭上的鼓勵與稱讚,就是促成孩子行為的最大動力。因為鼓勵與稱讚是令人興奮的。
有些父母在教導孩子時,往往喜歡用“不要”、“不許”的話來指示孩子的行為。其實父母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獎勵孩子的好行為上,多用“你做得真好!”“你真是媽媽的好幫手!”去肯定孩子在父母心目中的價值與地位,所收的效果肯定會更大。
(2)表揚
許多父母認為,在別人面前指出孩子的缺點是一種謙遜的美德。在他人面前表揚自己孩子的優點是自誇的行為,給人有寵壞孩子的感覺,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
孩子的自我形象,許多時候是由父母對他的評價而形成的,父母不斷在別人面前數落孩子的缺點,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相反,若父母經常公開他的長處和優點,孩子明白父母喜歡他的行為,便會繼續保持和發揚自己的長處,希望繼續得到父母的認同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