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脆弱的心,誰來教育?學校和社會的“溺愛”對孩子的成長無益

2020年11月07日22:48:06 育兒 1929

孩子脆弱的心,誰來教育?

一直以來,無論是家長,還是相關的教育部門,在呵護孩子身心健康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似乎如今孩子的內心,卻變得更加脆弱。

2020年4月,陝西安康市平利縣中學高三女生徐某某,被家人在老家房屋中發現,已然離世。該事件的情況,已經有了結果,但是年輕的生命卻已經無法挽回。

孩子脆弱的心,誰來教育?學校和社會的“溺愛”對孩子的成長無益 - 天天要聞

不得不說,如今的孩子為什麼心理變得如此脆弱?

有人可能會說,是學校作業多造成的;也有家長可能會說,是學校公布的成績造成的;還有人將責任歸咎到“競爭”壓力太大……

不過,無論是哪一種理由,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如今的孩子,反而在越來越多的關注下,心理變得更加脆弱。曾經一度因為孩子問題,學校的成績排名已經被取消,但是問題卻還是不斷地出現,甚至孩子的心理變得更加脆弱。

孩子脆弱的心,誰來教育?學校和社會的“溺愛”對孩子的成長無益 - 天天要聞

在教育中過度的“溺愛呵護”,讓原本學會堅強的孩子,失去了在挫折中成長的機會。或許,這種教育上的“呵護”,能夠幫助他們度過高中,甚至學校的時光,但是當他們走入社會之後,那麼誰又該為這些心理脆弱的孩子的未來買單?

教育的初衷,是要塑造一個人,而教育的目的,也不僅僅是學校的這段時光,而是要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可是,老師、學校和社會的“溺愛式呵護”,更像是為了學校的安全,卻忽視了一個孩子一生的安全。

孩子脆弱的心,誰來教育?學校和社會的“溺愛”對孩子的成長無益 - 天天要聞

曾經有一句話,這麼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那麼,孩子的心理建設,也絕非是一天可以建成的。或許,孩子的心理情緒也需要經歷一些挫折,而這種挫折也應該從校園中,慢慢經歷,慢慢成長起來。可惜的是,如今教育的“溺愛式呵護”,就沒有給孩子接受挫折的機會。

回顧很多人提倡的“快樂式教育”,或許,讓孩子獲得一個幸福的少年時光的確重要,但是“失敗”的經歷,也應該是他們快樂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如今的孩子正從各個方面獲得“幸福”,然而,許多人卻忽視了一點,沒有“不幸”,那麼幸福根本就是一種“謊言”。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懂得“幸福”。

孩子脆弱的心,誰來教育?學校和社會的“溺愛”對孩子的成長無益 - 天天要聞

筆者以為,當前的教育,應該教會學生,如何面對沉重的壓力,又如何面對慘淡的人生,而這不正是,魯迅先生口中所說的“真的猛士”么?

對於孩子發生的不幸,令人惋惜。

但是家長也應該明白,孩子的性格並非一天養成,孩子的成長也並非一天的事情。而如今教育中,最缺乏的可能就是挫折教育。當初的成績排名,如今看來,也只是孩子挫折的一部分。

孩子脆弱的心,誰來教育?學校和社會的“溺愛”對孩子的成長無益 - 天天要聞

孩子的成長,也應該在磨礪中成長。

或許“溺愛式”呵護,能夠讓孩子獲得短暫的幸福,但是同樣也讓孩子很難承受一次挫折。對於教育工作者,也應該從“責任”中跳出來,讓教育回歸到本質,去思考如何培養一個健康的學生,而非總是徘徊在可以減少“責任”的鬥爭中。

在一個個鮮活生命逝去的背後,拷問的不僅僅是學生自己的心理問題,更拷問着作為教育工作者,甚至是相關部門。是否能夠從培養一個完整人格的角度,思考中國的教育問題?

孩子脆弱的心,誰來教育?學校和社會的“溺愛”對孩子的成長無益 - 天天要聞

誠然,對於這樣的事情,有些人可能會找出一百個借口為教育脫罪。然而,真正的責任者,並非是某一個人,而是躲在人背後的教育問題。

或許,當幼兒園開始為孩子灌輸:“一定要說,別人愛聽的話,讓別人開心的話”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學校、教育和社會的走向。

當下,我們的教育應該反思!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楊少華生命最後階段:吃肉喝酒,抽華子,四小時前還在給兒子帶貨 - 天天要聞

楊少華生命最後階段:吃肉喝酒,抽華子,四小時前還在給兒子帶貨

太突然了!蔡瀾老先生才走不到兩周,楊少華老先生也離開了人世。這位相聲界的老前輩雖然早已離開舞台,卻並沒有消失在公眾視野。他生命中的最後階段,一直是在子孫和粉絲的陪伴下度過的。甚至在他去世消息傳來的四個小時前,他還在視頻中給兒子帶貨。戎馬半生楊少華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老藝術家”的。他剛入行那會兒,甚至是...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 天天要聞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文|瑩媽01江蘇有一個女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被蚊子咬了左邊的眼睛,結果眼睛嚴重過敏,壓根就睜不開了,左眼也算是瞎了,幸好右眼有一點點腫但沒完全瞎,還能看到一點點。媽媽哭笑不得,把視頻發到網上,萬萬沒有想到,同款的網友還真不少。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 天天要聞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人生似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奇妙旅程,每一步都面臨著抉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着未來的走向。懂得何時該勇往直前、何時該急流勇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明白何時要全力以赴去爭取、何時應謙遜禮讓以退為進,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適可而止,並非懦弱無能的表現,而是歷經世事打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 天天要聞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有相聚的歡喜,也有離別的哀愁。小到日常的分別,大到生死的訣別,我們口中常說的“永遠相伴”,在無情的時光面前,也不過短短百年。當親人突然離世,為何有些人不會痛哭流涕?其實,沒有眼淚,並不意味着感情不深,那些不流淚的人,大多是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 天天要聞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近日,吳艷妮媽媽熊艷的一段訪談,引髮網友熱議。訪談中媽媽表示:吳艷妮就像是榴蓮,人們對她的看法兩極分化,從小教育她要有接受不被別人喜歡的能力。熊艷在訪談中回憶,女兒吳艷妮剛去北京體育大學上學的時候被孤立,整個競技體校的女孩都不愛跟她玩,吃飯洗澡訓練都沒人陪,她就特別鬱悶。哭着給自己打電話。熊艷開導她...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 天天要聞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第一篇叫《媽媽》。孩子說:“除了媽媽,你在所有人那裡都占內存,只有媽媽,連老師發群里的照片都捨不得刪掉。”“占內存”——這屬於像素時代的詞,被孩子拿來度量愛的深淺。我們精心清理緩存、追逐流暢,媽媽卻像一片永不告急的海洋,默默沉埋所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