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見過這樣的人?
沒讀過幾本書,卻總是不懂裝懂,什麼場合都大發議論;
看了幾段科普視頻,就認為自己學識淵博,到處顯擺;
聽到跟自己相悖的觀點,就一口否決,還想對旁人指點一二。
這正應了作家水木然的一句話:
越全能的人,越無知,什麼都懂,其實什麼都不懂。
他們以為自己懂得多,實則認知已經低到了一定地步。
1
很認可學者鮑鵬山的一句話:碎片知識,不是知識。
但我們身邊偏偏有人喜歡刷碎片化的短視頻:電影只看3分鐘解說,讀書只讀金句摘抄。
他們東一塊西一口的撿拾着“面目全非”的知識,自得其樂的侃侃而談。
卻不知,他們學到的所有東西,其實一無所用。
知識博主@橋米曾說他以前經常通過刷微博、短視頻來學習知識。
那段時間,他覺得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堪稱大師。
跟人聊天時,別人說國際時事,他能自信地分析大勢;
別人談籃球運動,他能插上一嘴指出某位球星的球技缺陷。
別人講行業趨勢,他也能隨意搬運一些網上的觀點,跟人侃侃而談。
他以為別人都被他的知識量折服,可大部分時間,別人都笑笑不說話。
直到一次,在談及詩歌時,有個較真的人,追問他詩歌流派的形成背景。
他才滿臉通紅地退出了交流,因為他完全不懂。
現實中,很多人以為通過刷短視頻、看資訊短文,就能輕鬆學到知識,提升自我。
其實,這些碎片化信息大多只是被簡化後的知識快餐。
當你想要深入了解一件事物時,卻很難說出子丑寅卯來。
北大教授趙冬梅說,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被碎片化的知識裹挾,永遠只會被別人玩。
因為碎片知識,邏輯斷裂、不成系統,只會導致你思維混亂。
它不僅不會豐富你的靈魂,反而會逐步蠶食掉你的大腦。
就像《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說的那樣:
互聯網並沒有改變人類無知的狀態,反而讓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無知時代”。
只有養成系統學習、深度思考的好習慣,你才不會淪為碎片知識的傀儡。

2
安徽文史研究員李雲勝曾講過一件趣事。
有一年,他坐公交時,聽見一位年輕人給外地友人介紹合肥。
年輕人說:合肥古稱廬州,多好的名字,這改名真是敗筆。
李雲勝聽後,就上前糾正道:合肥是合肥,廬州是廬州,不能混為一談。
年輕人扭頭瞥了他一眼,不屑道:
你說的瀘州在四川,我說的是廬州是合肥古稱,你懂不懂啊。
李雲勝見狀,搖了搖頭,便轉身離去。
最後,他在文章中解釋道:
“合肥之名始見於秦朝,而廬州至隋朝才出現,比合肥晚了整整800年。
歷史上,合肥與廬州共存,但兩者管轄範圍不同。”
現實中,不少人都犯過年輕人一般的錯誤。
他們總以為自己所知即為真相,總認為自己懂得最多。
殊不知,在真正高認知的人眼中,他們只是無知的跳樑小丑。
排球職業運動員@京西有次參觀朋友新開的球館,途中,他看見一群中學生在進行排球訓練。
於是他興緻勃勃地加入其中,邊陪學生練球,邊指導一二。
結果一位家長問道:
“我看你歲數太大了,已經錯誤練球的黃金期;
我觀察了你一會,你的動作不標準,一定是野路子吧。”
京西微笑點頭,家長於是炫耀自己年輕時學過排球,現在還經常指點兒子。
家長離開後,朋友感到不平:你明明是職業運動員,為啥要默認是野路子?
京西說:看他那樣子也是一知半解,沒必要解釋太多,他也聽不懂。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隧道理論”。
說的是,一個人若身處隧道,他看到的只有前後非常狹窄的視野。
當車駛出隧道,視野才會開闊起來。
而那些認知水平低的人,眼界越窄,總習慣處在“隧道”之中看待事物。
他們自以為見到了世界的全貌,所以反對一切不符合自己認知的事物。
卻不知,他們的見識,只是微乎其微的一角。
正如達爾文所說,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
有些人自認為無所不知,無所不懂,根源就在於認知太低。

3
前段時間,重溫韓劇《搞笑一家人》,對一個橋段印象深刻。
有一天,海美邀請公公順才和婆婆文姬前往外國友人家做客。
海美擔心公公和婆婆不會英語,就好心提醒,等自己一道前去赴宴。
誰料,好面子的順才卻張口否決:我什麼都懂,英語也略會一二。
於是晚宴當天,順才和文姬就提前去了。
外國友人根本不認識他倆,一見面就用英語詢問他倆的身份。
順才根本聽不懂英語,就附和着說“YES”。
結果一進門,外國友人就讓順才給他捏肩,讓文姬給他打掃衛生。
順才和文姬只得像傭人一樣忙活了一下午。
一直等到海美過來,雙方這才解開了誤會。
原來外國友人見面時,多次詢問順才“是不是自己聘來的傭人”,而順才也不停地說“是”。
正是他的不懂裝懂,這才鬧了大笑話。
作家周國平說,裝的本意是滿足虛榮,結果卻往往自討苦吃。
認知低的人,總是擔心別人看低自己。
然而一味賣弄自己,只會讓自己的無知顯露無遺,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導演顧曉剛曾自述過一件事。
年輕時,他曾參加過一個攝影集訓班。
有次教授提了一個比較生僻的拍攝手法,所有同學都沒聽說過。
顧曉剛對此也是似懂非懂,但總覺得要表現一下,才能顯得自己是有基礎的。
於是他起身發表了自己似是而非的看法,故意用上很多專業名詞。
其他同學聽了,忍不住為他鼓掌。
結果教授冷冷說了八個字:不懂裝懂,永遠飯桶。
經此事件,碰到不懂的事,顧曉剛再也不強裝面子了。
羅振宇曾說,跟高手打交道,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別裝,因為高手會一眼識破偽裝。
很多時候,別人比你想象得要博學許多。
為了面子,不懂裝懂,無異於班門弄斧,只會淪為笑話。
韓愈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實際上,每個人的知識面都是有限的,再有名的專家也存在知識盲區。
面對這玄奧的世界,“不懂”才是常態,“說不懂”更不是丟人的事。
卸下偽裝,實事求是,你才能抓住學習新知的機會。
▽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說:
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
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所以,相對於已經知道的事物,你所不知道的,更應該被認真對待。
只有找到自己的瑕疵,你才能針對性地修正自己,進而實現認知升級。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