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媽媽在後台給我留言,短短一行字,看得我心裡一緊。
她說:“多米媽,我家娃4歲,一凶她,她就悶着不說話,眼睛看着地,站着一動不動。你說這孩子是不是天生性格太悶了?還是脾氣太犟了?”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那位媽媽的無奈和焦慮。
是不是覺得這娃脾氣又犟又臭?油鹽不進?
是不是覺得必須用更大的聲音、更嚴厲的態度,才能把她“鎮住”?
甚至,你內心深處會不會閃過一個念頭:這麼“慫”,以後到了幼兒園、到了社會上,還不得被人欺負死?
打住!
今天多米媽想說句最扎心的大實話:
你想錯了。恰恰相反,你在家越是這樣“欺負”她,她在外面就越容易被欺負。
你以為你在鍛煉她的“抗壓性”,實際上,你是在親手摺斷她身上所有的“刺”,讓她變得“光滑無比”,任誰都能來踩一腳。
01.
你看到的不是“犟”
是“恐懼性僵直”
我們先來還原一下那個場景:
孩子犯了個錯,或者只是沒達到你的要求,你聲調一高,眉頭一皺,吼了她一句。
她瞬間“定”住了。
不哭,不鬧,不跑,也不頂嘴。
就那麼垂着頭,像個被拔掉電源的木偶。
你以為她在跟你無聲地對抗?
不。
在心理學上,這叫“Freeze”,也就是“僵直反應”。
這是生物在面對巨大恐懼和壓力時,除了“戰鬥(Fight)”或“逃跑(Flight)”之外的第三種本能反應。當一個弱小的個體,既無力反抗,又無處可逃時,大腦就會命令身體“裝死”,以此來躲避傷害。
看明白了嗎?
你的孩子,不是在跟你犟,她是在怕你。
那份讓她“一動不動”的力量,不是來自倔強,而是來自被你的怒火所淹沒的、排山倒海的恐懼。
家,本該是孩子的安全島。可當這個島上最親密的人,動輒就掀起狂風暴雨,她能怎麼辦?她只能學會“僵直”,這成了她在家裡唯一的“生存策略”。
可怕的是,這種策略會被她帶到外面去。
在幼兒園,有小朋友搶她的玩具,她腦子裡的第一反應不是“搶回來!”或者“告訴老師!”,而是……僵住。
在小區里,有大孩子推了她一把,她下意識的動作不是“推回去!”或者“大聲喊!”,而是……僵住。
因為在她過去的人生經驗里,面對“強者”的攻擊,任何反抗和辯解都是無效的,甚至會招來更猛烈的暴風雨。唯一能讓她“活下來”的,就是沉默和忍受。
家,是她學習如何應對衝突的第一個課堂。你在課堂上只教了她“認慫”,就別怪她出了考場只會交白卷。
02.
你在家摧毀她的“價值感”
她在外就會主動尋找“被欺負”
你可能要反駁了:“我哪有欺負她?我只是在教育她!”
那我們來看看這些“教育”的場景,你熟不熟悉:
“你怎麼這麼笨!教了八百遍了還不會!”
“哭哭哭,就知道哭!給我憋回去!”
“你要是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些話,像不像一把把淬了毒的刀子?
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小,說了就忘了。
錯了!大錯特錯!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過一句話:“父母的聲音,會成為孩子內心聲音的一部分。”
當她一次次聽到來自最親的人的否定、貶低和威脅,她的潛意識裡就會形成一個可怕的認知:
“我是不好的。”
“我是不值得被愛的。”
“我總給別人添麻煩。”
這種低價值感,就是吸引“霸凌者”的黑暗體質。
一個在家被充分尊重、被無條件愛着的孩子,她內心是豐盈且自信的。當別人侵犯她時,她內心的聲音是:“你不對!你不可以這樣對我!” 她會挺身捍衛自己的邊界。
而一個在家被長期打壓、價值感被摧毀的孩子,當別人欺負她時,她內心的聲音卻是:“看吧,果然是我不好。他這麼對我,是正常的。”
她甚至會無意識地討好那個欺負她的人,希望通過順從,來換取一絲絲的安寧。
一個在家從未被善待過的孩子,出門在外,會下意識地尋找符合自己“人設”的對待方式——那就是被欺負。
這才是最讓人心碎的真相。
03.
別再用“為你好”的名義
當孩子世界裡的第一個“惡人”
我知道,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我們之所以會吼,會凶,會“欺負”她,很多時候是出於我們自己的焦慮、疲憊,以及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我這是為你好”。
我們怕她學壞,怕她沒出息,怕她以後吃虧。
可是,親愛的,教育的邏輯恰恰是反過來的。
一個從沒被好好愛過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愛,也無法真正愛別人。
一個從沒被真正尊重過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尊重,也無法要求別人尊重自己。
一個在家裡從未感受過安全感的孩子,走到哪裡,內心都是一座孤島。
想讓孩子在外面不被欺負,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家給她注入滿滿的底氣和力量。
那具體該怎麼做?
1. 戒掉你的“吼”
下次再想發火,請立刻離開現場。去洗手間洗把臉,或者深呼吸十次。告訴自己:我面對的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敵人。你平和的語氣,是她安全感的定海神針。
2. 共情她的“感受”
當她哭泣、發脾氣時,別再說“不許哭”。蹲下來,看着她的眼睛,說:“你很傷心是不是?因為玩具壞了。”先接納她的情緒,再跟她講道理。讓她知道,所有的情緒都是可以被看見、被理解的。
3. 教會她說“不”
在家可以跟她玩角色扮演的遊戲。你扮演搶玩具的小朋友,教會她第一句話就是大聲說:“這是我的,還給我!” 教會她,當語言無效時,可以立刻求助大人。讓她知道,尋求幫助不是懦弱,而是智慧。
真正的“抗欺負”體質,從來不是靠“打壓”練出來的,而是靠“愛”和“尊重”澆灌出來的。
當你把家變成一個無論她犯什麼錯,都能被溫柔接納的港灣;
當她的每一次表達,都能得到你的認真傾聽;
當她的價值感,被你的肯定和鼓勵滋養得閃閃發光……
她走出去,才自帶光芒和鎧甲。那份從骨子裡透出來的自信,會讓所有想欺負她的人,望而卻步。
別再問為什麼孩子一凶就“悶着不動”了。
答案,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別再用“為你好”的名義,去當孩子世界裡的第一個“惡人”。因為,你給她的底氣,才是她行走江湖,最大的武器。
#家庭教育 #兒童心理 #性格養成 #反霸凌 #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