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一被凶就“裝死”?別大意,在外面很容易被欺負

2025年07月09日12:32:08 育兒 1158


前幾天,一位媽媽在後台給我留言,短短一行字,看得我心裡一緊。

她說:“多米媽,我家娃4歲,一凶她,她就悶着不說話,眼睛看着地,站着一動不動。你說這孩子是不是天生性格太悶了?還是脾氣太犟了?”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那位媽媽的無奈和焦慮。

是不是覺得這娃脾氣又犟又臭?油鹽不進?

是不是覺得必須用更大的聲音、更嚴厲的態度,才能把她“鎮住”?

甚至,你內心深處會不會閃過一個念頭:這麼“慫”,以後到了幼兒園、到了社會上,還不得被人欺負死?

打住!

今天多米媽想說句最扎心的大實話:

你想錯了。恰恰相反,你在家越是這樣“欺負”她,她在外面就越容易被欺負。

你以為你在鍛煉她的“抗壓性”,實際上,你是在親手摺斷她身上所有的“刺”,讓她變得“光滑無比”,任誰都能來踩一腳。


01.

你看到的不是“犟”

是“恐懼性僵直”

我們先來還原一下那個場景:

孩子犯了個錯,或者只是沒達到你的要求,你聲調一高,眉頭一皺,吼了她一句。

她瞬間“定”住了。

孩子在家一被凶就“裝死”?別大意,在外面很容易被欺負 - 天天要聞

不哭,不鬧,不跑,也不頂嘴。

就那麼垂着頭,像個被拔掉電源的木偶。

你以為她在跟你無聲地對抗?

不。

在心理學上,這叫“Freeze”,也就是“僵直反應”。

這是生物在面對巨大恐懼和壓力時,除了“戰鬥(Fight)”或“逃跑(Flight)”之外的第三種本能反應。當一個弱小的個體,既無力反抗,又無處可逃時,大腦就會命令身體“裝死”,以此來躲避傷害。

看明白了嗎?

你的孩子,不是在跟你犟,她是在怕你。

那份讓她“一動不動”的力量,不是來自倔強,而是來自被你的怒火所淹沒的、排山倒海的恐懼。

家,本該是孩子的安全島。可當這個島上最親密的人,動輒就掀起狂風暴雨,她能怎麼辦?她只能學會“僵直”,這成了她在家裡唯一的“生存策略”。

可怕的是,這種策略會被她帶到外面去。

在幼兒園,有小朋友搶她的玩具,她腦子裡的第一反應不是“搶回來!”或者“告訴老師!”,而是……僵住。

在小區里,有大孩子推了她一把,她下意識的動作不是“推回去!”或者“大聲喊!”,而是……僵住。

因為在她過去的人生經驗里,面對“強者”的攻擊,任何反抗和辯解都是無效的,甚至會招來更猛烈的暴風雨。唯一能讓她“活下來”的,就是沉默和忍受。

家,是她學習如何應對衝突的第一個課堂。你在課堂上只教了她“認慫”,就別怪她出了考場只會交白卷。


02.

你在家摧毀她的“價值感”

她在外就會主動尋找“被欺負”

你可能要反駁了:“我哪有欺負她?我只是在教育她!”

那我們來看看這些“教育”的場景,你熟不熟悉:

“你怎麼這麼笨!教了八百遍了還不會!”

“哭哭哭,就知道哭!給我憋回去!”

“你要是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些話,像不像一把把淬了毒的刀子?

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小,說了就忘了。

孩子在家一被凶就“裝死”?別大意,在外面很容易被欺負 - 天天要聞

錯了!大錯特錯!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過一句話:“父母的聲音,會成為孩子內心聲音的一部分。”

當她一次次聽到來自最親的人的否定、貶低和威脅,她的潛意識裡就會形成一個可怕的認知:

“我是不好的。”

“我是不值得被愛的。”

“我總給別人添麻煩。”

這種低價值感,就是吸引“霸凌者”的黑暗體質。

一個在家被充分尊重、被無條件愛着的孩子,她內心是豐盈且自信的。當別人侵犯她時,她內心的聲音是:“你不對!你不可以這樣對我!” 她會挺身捍衛自己的邊界。

而一個在家被長期打壓、價值感被摧毀的孩子,當別人欺負她時,她內心的聲音卻是:“看吧,果然是我不好。他這麼對我,是正常的。”

她甚至會無意識地討好那個欺負她的人,希望通過順從,來換取一絲絲的安寧。

一個在家從未被善待過的孩子,出門在外,會下意識地尋找符合自己“人設”的對待方式——那就是被欺負。

這才是最讓人心碎的真相。


03.

別再用“為你好”的名義

當孩子世界裡的第一個“惡人”

我知道,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我們之所以會吼,會凶,會“欺負”她,很多時候是出於我們自己的焦慮、疲憊,以及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我這是為你好”。

我們怕她學壞,怕她沒出息,怕她以後吃虧。

可是,親愛的,教育的邏輯恰恰是反過來的。

孩子在家一被凶就“裝死”?別大意,在外面很容易被欺負 - 天天要聞

一個從沒被好好愛過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愛,也無法真正愛別人。

一個從沒被真正尊重過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尊重,也無法要求別人尊重自己。

一個在家裡從未感受過安全感的孩子,走到哪裡,內心都是一座孤島。

想讓孩子在外面不被欺負,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家給她注入滿滿的底氣和力量。

那具體該怎麼做?

1. 戒掉你的“吼”

下次再想發火,請立刻離開現場。去洗手間洗把臉,或者深呼吸十次。告訴自己:我面對的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敵人。你平和的語氣,是她安全感的定海神針。

2. 共情她的“感受”

當她哭泣、發脾氣時,別再說“不許哭”。蹲下來,看着她的眼睛,說:“你很傷心是不是?因為玩具壞了。”先接納她的情緒,再跟她講道理。讓她知道,所有的情緒都是可以被看見、被理解的。

3. 教會她說“不”

在家可以跟她玩角色扮演的遊戲。你扮演搶玩具的小朋友,教會她第一句話就是大聲說:“這是我的,還給我!” 教會她,當語言無效時,可以立刻求助大人。讓她知道,尋求幫助不是懦弱,而是智慧。

真正的“抗欺負”體質,從來不是靠“打壓”練出來的,而是靠“愛”和“尊重”澆灌出來的。

當你把家變成一個無論她犯什麼錯,都能被溫柔接納的港灣;

當她的每一次表達,都能得到你的認真傾聽;

當她的價值感,被你的肯定和鼓勵滋養得閃閃發光……

她走出去,才自帶光芒和鎧甲。那份從骨子裡透出來的自信,會讓所有想欺負她的人,望而卻步。

別再問為什麼孩子一凶就“悶着不動”了。

答案,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別再用“為你好”的名義,去當孩子世界裡的第一個“惡人”。因為,你給她的底氣,才是她行走江湖,最大的武器。


#家庭教育 #兒童心理 #性格養成 #反霸凌 #親子溝通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 天天要聞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文|瑩媽01江蘇有一個女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被蚊子咬了左邊的眼睛,結果眼睛嚴重過敏,壓根就睜不開了,左眼也算是瞎了,幸好右眼有一點點腫但沒完全瞎,還能看到一點點。媽媽哭笑不得,把視頻發到網上,萬萬沒有想到,同款的網友還真不少。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 天天要聞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人生似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奇妙旅程,每一步都面臨著抉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着未來的走向。懂得何時該勇往直前、何時該急流勇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明白何時要全力以赴去爭取、何時應謙遜禮讓以退為進,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適可而止,並非懦弱無能的表現,而是歷經世事打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 天天要聞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有相聚的歡喜,也有離別的哀愁。小到日常的分別,大到生死的訣別,我們口中常說的“永遠相伴”,在無情的時光面前,也不過短短百年。當親人突然離世,為何有些人不會痛哭流涕?其實,沒有眼淚,並不意味着感情不深,那些不流淚的人,大多是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 天天要聞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近日,吳艷妮媽媽熊艷的一段訪談,引髮網友熱議。訪談中媽媽表示:吳艷妮就像是榴蓮,人們對她的看法兩極分化,從小教育她要有接受不被別人喜歡的能力。熊艷在訪談中回憶,女兒吳艷妮剛去北京體育大學上學的時候被孤立,整個競技體校的女孩都不愛跟她玩,吃飯洗澡訓練都沒人陪,她就特別鬱悶。哭着給自己打電話。熊艷開導她...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 天天要聞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第一篇叫《媽媽》。孩子說:“除了媽媽,你在所有人那裡都占內存,只有媽媽,連老師發群里的照片都捨不得刪掉。”“占內存”——這屬於像素時代的詞,被孩子拿來度量愛的深淺。我們精心清理緩存、追逐流暢,媽媽卻像一片永不告急的海洋,默默沉埋所有“我”的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逐漸引導孩子的主見” - 天天要聞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逐漸引導孩子的主見”

文|吳鉤隨筆很多家長會陷入兩個極端:一個是把孩子當提線木偶,事事包辦;一個是“過早放手”,什麼都讓孩子自己決定。可事實是——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讓孩子有主見、有方向、有判斷力,但不是讓他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獨自面對人生風浪。孩子不是你的人生附
鉛中毒不容忽視,孩子咬筆桿也有隱患嗎?兒科醫生提醒 - 天天要聞

鉛中毒不容忽視,孩子咬筆桿也有隱患嗎?兒科醫生提醒

近日,鉛中毒話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作為自然存在的毒性重金屬元素,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十大最應關注的有毒化學品之一。生活中哪些物品含鉛?鉛中毒距離我們有多遠?如何防範潛在的鉛暴露風險?潮新聞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吳秀靜。“爆米花、松花蛋等食品可能含有較高鉛含量,長期食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