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晏殊說:“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同一個節日,在不同的人眼裡,是不同的風景,也有不同的心情。
同一座村莊,因為家庭條件不同,對墳墓的管理方法,也大不一樣。
到了清明節,我們就會發現,當今社會的幾個真相,雖然很扎心,但也給我們舉行葬禮,選擇墓地等,提供了很多的參考。

01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口的流動,很多三代以上的墳墓,都沒有人管了。
在走親戚的時候,我們會記住這樣一句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
往下看,三代之後,就是遠親了,大家也很少走動。一些表姊妹的孩子,也許一次都沒有見過,根本叫不出名字。
其實,往上看,祖輩的名字,也很多人不知道。太爺爺以上,就更不清楚了。
我們去掃墓,也多半是父輩、祖輩的墳墓,會認真整理。而太爺爺以上的墳墓,就不一定會管理了。也許在什麼地方,我們都不知道。
一百年之內,我們不僅傳承了幾代人,還可能有一兩代人,進行了家業、房屋的遷移。
特別是這幾年,人口流動很大,一些村裡人,都到了省外的大城市。年輕人到縣城定居,就是家常便飯了;四海為家的人,也不少。
也有一些地方,因為修建大型水庫,或者房地產開發,公園設置,林地保護等,把一個村裡的人,都拆遷了。
拆遷的時候,很少有人,把一大片祖墳都重新落葬。哪怕祖墳被水淹沒了,也覺得沒什麼。人與人隔了好幾代,一輩子一次都沒有見面,是沒有什麼真情的。
更何況,拆遷墳墓,需要一筆費用。這晚輩不一定捨得給。
把一個人放到歷史的長河裡去,如果一個人要修建奢華的墳墓,就顯得可笑了。不過是某一代人,自以為很厲害,子孫都會牢記。其實子孫一轉身就忘了,把墳墓變成了荒地。
正如詩人黃庭堅說的:“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從整體上說,荒蕪的墳墓,比有人清掃的墳墓,多很多。就是帝王的墳墓,都可以被野草掩埋。
可見,這厚葬,基本上是浪費,尤其是普通家庭里的普通人。還是節約一些錢,給活着的人,好好過日子。

02
在農村,掃墓的時間都隨意化了,不一定在清明節。
清明節掃墓,這是傳統習俗。
不管走多遠,都要到老家,把墳墓清理,也和兄弟姐妹聚一聚,和村裡的親戚見個面,把老屋也清理一番。這是我們想象的樣子。
但是到了清明節,我們發現很多家庭,是不會來掃墓的。
他們不是不祭祖,而是習慣了“隨時”。
比方說,和我同村的鄰居,一家人都在東莞打工。有好些年,都沒有回來過年了。大門是緊閉的,鎖都生鏽了。
今年春節,鄰居家的老二回來了,住了三天。這三天里,他就去掃墓了。
春節掃墓,在我們本地是沒有這樣的習俗的。但是鄰居老二,為了方便,也就不管什麼習俗,而是自己定規矩。
俗話說:“心誠則靈。”
只要子孫真心愛護祖先,一年四季,什麼時候方便,就什麼時候去掃墓。村裡人也見怪不怪。
也有人在中秋節掃墓,因為這時候,家人的都聚集在一起了。冬至節掃墓的,也有。
對於每天都可以掃墓的人,接納了一個觀點:擇日不如撞日。大家把方便,放在第一位。
正因為掃墓的日期變得隨意,清明節掃墓的熱鬧場景,在很多農村,已經不復存在。

03
公墓越來越熱鬧,火葬也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接納。
如果你去城鎮里的公墓,就會發現人山人海的場景。
這些年,為了高效利用土地,很多地方都在“移風易俗”。同時,因為農村人減少,土葬也不太方便,一些村裡,壯年勞力都請不到了。
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跟隨子女外出,變成了“隨遷戶”。因此他有落葉歸根的想法,但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公墓就變成了歸宿。
也有一些郊區的村莊,已經沒有規劃墓地了,被動選擇公墓。
當然,更多是人們的思維在改變。如果老人過世,墳墓在農村。這落葬有困難,還有就是以後子孫掃墓,也很困難。
從縣城到村裡,也許有幾十里地,並且路很不好走。這把掃墓的人,攔住了。
從新風尚的推行,到人們生死觀,家庭觀念的轉變,這公墓就越發被人接納。尤其是一些外出到他鄉定居的人,真正做到了“青山處處埋忠骨”。
在公墓里,祭掃的風俗,也多樣化,也更加方便。比方說,有的地方,推行了“代掃墓”。也就是請公墓里的工作人員,或者專業的掃墓人,把墳墓清掃一番,而墓主的後代,在外地,並不到場。

04
“清明是一個節點,它用來奉獻與感恩、逝去與銘記、過去和未來給人們一個懷想與眷戀的機會,一個沉靜與思考的契機,在緬懷的過程中,撫今追昔、追思生命的意義。”
站在時光交錯的地方,我們尋找生命的意義,傳承祖輩的精神,學習古人的文化,這就很好了。千萬不要被條條框框限制自己,把活着的人折騰得夠嗆。
我們相信,逝去的人,也希望活着的人,諸事順意,而不是每天折騰。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