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給你添麻煩的人,才真的愛你

2025年03月02日21:52:11 育兒 1829

李雪琴在參加綜藝時說,自己以前從不開口求人,還將此視為一種美德。

直到上了大學,她才知道,增進友誼的方法,居然是向別人提出請求。

她開始反思,不求人是怕被求,雖避免了責任,卻也淡薄了友誼。

而兩個人能夠互相麻煩,彼此有所圖,恰恰是感情好的證明。

李雪琴:給你添麻煩的人,才真的愛你 - 天天要聞

事實上,任何情感都是如此。

互相虧欠,才有相見的理由;彼此麻煩,感情才能長久。

當一個人不再對你提出請求,這才是你們關係最大的殺手。

1

  • 當孩子不再麻煩你時,他已長大成人。

網上有個問題:你是什麼時候發現,孩子已不再需要你?

有位母親的回答,戳中了無數人:

以前他一天到晚粘着我,一點小事都要“媽媽媽媽...”叫個不停,那時候總嫌他煩,希望他一夜之間就長大;

突然有一天,他不再尋求我的幫助,什麼事都能自己做好了,我才發現,原來長大,就是不再需要我的過程啊。

其實,養育孩子的過程,從來都不是省心的。

就像宮崎駿說的:“世界上重要的事情,大多都很麻煩。”

當孩子不再問你奇怪的問題,他可能已不願和你交流;

當孩子不再需要你護他周全,他可能已離開你的視線。

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年,當他不再麻煩你,說明他已離開你的庇護,飛往屬於自己的天地。

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

金正煥的媽媽羅美蘭有次回家探親,臨行前千叮嚀萬囑咐,生怕孩子們把家裡搞得一團糟。

幾天後她回到家,本以為會看到滿目狼藉,卻沒想到,房間歸置得很整齊,冰箱的食物也按照計劃清掃一空。

看著兒子們驕傲的神情,她才恍然大悟,孩子們已經長大,自己也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

之前總嫌棄他們這也做不好,那也搞不定,可現在他們不再給自己添麻煩了,心中反而空了一塊兒。

《目送》中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和孩子,就像兩條交叉的線,過了交點,便再也沒有交集。

你盼着孩子回頭,孩子卻只顧追求自己的生活。

他們成了別人的依靠,哪怕在自己的柴米油鹽中焦頭爛額,也不願再對你訴說。

這時我們才能明白,孩子脫出父母的生活,也僅僅是在一瞬間完成。

時間到了,他們就如同被風吹落的蒲公英,離開你的枝幹,開始在自己的土地上紮根。

別再嫌孩子麻煩,他們帶來的麻煩,其實都是你快樂的源泉。

在這段不長的緣分中,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成全。

李雪琴:給你添麻煩的人,才真的愛你 - 天天要聞

2

  • 當父母不再麻煩你時,他們已不在身邊。

泰戈爾曾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但我卻認為,子欲養而親不待,才是這世上最遠的距離。

賈平凹曾寫過一篇關於母親的文章,讀來令人鼻酸。

他的母親是個農村婦女,觀念老舊。

和他一起住時,母親白天不讓開燈,炒菜不讓多放油,連自己教育孩子,母親也要插一手。

賈平凹覺得麻煩,常常和母親頂嘴。

母親氣不過,憋着眼淚回了老家,可沒過幾天又心心念念地來看他。

母親晚年的時候,賈平凹事業正忙,抽不出空照顧她。

母子倆雖然在一起生活,可賈平凹常常伏案寫作,沒有多少時間精力陪伴母親。

母親只是默默陪伴着他,絲毫不言自己的孤獨。

後來,母親在打點滴時突然離世,賈平凹悲痛到不能自已。

他常常幻想母親還在身邊,面對空屋子,也告訴自己她只是回了老家。

可耳邊再也沒有了母親關切的話語,他終究還是在悔恨中接受了現實。

有人說,中國父母一生只有兩種模式:在線和隱身。

能為兒女貢獻時,他們拚命閃爍,榨乾自己最後一絲精力為孩子減輕負擔;

等到不能動了,也不願意麻煩孩子,只是默默退出,獨自走向自己的終點。

畢淑敏曾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當生活中沒有了麻煩你的父母,人就變成了無根的浮萍,再也沒有了歸宿。

撒貝寧剛進央視的時候,忙着和周圍人打交道,漸漸對母親失去了耐心。

他覺得母親嘮叨,來來回回都是老家那點事,也覺得母親笨拙,教了半天都學不會用手機。

母親催他回家,他卻覺得工作太累,敷衍着不想回去。

直到母親因病離開,他才悔不當初,不能再盡孝也成為他一生的遺憾。

《論語》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時間最是無情,你跑得越遠,父母也老得越快。

當你嫌棄他們思想不新潮時,可還記得父母是如何托舉你去見世面;

當你認為他們舉止沒品味時,可曾想到他們是為養育你才滿身塵霜。

趁我們未老,趁父母還在,別讓你的愛遲到。

多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讀懂父母麻煩背後的期盼,你的人生也會少一些遺憾。

李雪琴:給你添麻煩的人,才真的愛你 - 天天要聞

3

  • 當愛人不再麻煩你時,感情已經疏離。

主持人李詠在《愛情就像塑料花》中講過一件事。

他說,自己的作息很不規律,常常和哈文見不到面,於是兩人養成了互相留條的習慣。

這本是表達愛意的方式,但李詠的紙條里,時常還會帶點“小麻煩”。

有一天,他工作到深夜,發現鬧鐘走慢了。

他沒有及時調整,反而給哈文留了一行小字:請將表對至12點。

哈文知道這是老公的小情趣,不僅不生氣,還寵溺地對他說:“你跟女兒就像我的兩個孩子。”

其實,婚姻生活中,比情話更重要的,就是柴米油鹽中的小麻煩。

你喊我做菜,我找你洗碗,看似小小的舉動,卻傳遞出彼此需要的情誼。

一旦生活中沒了這些麻煩,夫妻間就只剩下相對無言。

當彼此的軌跡不再交織,兩人也會在淡漠中逐漸疏離。

綜藝《一人客棧》中,曾有過一對“室友型”的夫妻。

他們稱自己是“同一屋檐下的平行線”,每天的生活基本沒有交集。

早上起床,兩人各做各的早餐,還要分桌吃;

中午11點,妻子還在運動,丈夫已經開始吃午飯。

在後來的一段體驗中,別的嘉賓都互相攙扶,他們卻堅決拒絕對方的幫助。

妻子不願讓丈夫攙扶,丈夫也不讓她給自己打傘,直到上岸,都不願意麻煩對方。

節目的最後,丈夫問妻子,有沒有後悔過與自己步入婚姻。

妻子陷入了沉默,想起過往種種,她哽咽地說:“你冷漠的時候,我希望自己從未與你結婚。”

在親密關係中,越是相愛,那些小情緒、小撒嬌越是顯得可愛。

但不愛了,這些感情中的小麻煩,也會變成相看兩厭的不耐煩。

想要感情長久保鮮,就不能怕彼此麻煩。

感情里有來有往,有回有應,你才能在平淡生活中,把柴米油鹽兌換成屬於彼此的浪漫。

李雪琴:給你添麻煩的人,才真的愛你 - 天天要聞

4

  • 當朋友不再麻煩你時,友情已難以為繼。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1736年,富蘭克林在發表演講時,遭到了一個議員的強烈反對。

對方不依不饒,讓他很是難堪,但為了自己的前途,他必須爭取到議員的支持。

他聽說議員家裡有一本極其少見的奇書,於是寫了一封信,想借閱這本書。

沒想到議員立馬把書送來了,一個星期後,富蘭克林歸還此書,還附上了一張感謝的紙條。

在這一來一去的互動中,議員竟開始主動和富蘭克林打招呼。

後來兩人化敵為友,一直保持着很深的友情,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富蘭克林效應”。

其實,人與人之間,天然隔着一扇門。

向對方提出請求,也是表示友好,並叩開他心門的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彼此會產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不知不覺中感情就變得長久。

一旦害怕麻煩,誰也不願再開口,兩人的關係終將難以維繫。

微博上曾有一個熱門問題:你跟朋友是怎麼走散的?

高贊回答說:

從前有事沒事總喜歡找對方幫忙,後來工作越來越忙,沒有了閑暇的時間。

遇到問題想找對方,但又會擔心麻煩了他,兩個人的距離就越走越遠了。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關係。

當朋友不願再麻煩你,也就意味着兩人再也沒有了交集。

人情的來往,無非是互相幫忙,彼此之間有拖有欠,緣分才能源源不斷。

真正牢固的感情,都建立在互相麻煩的基礎上。

朋友有求於你時,其實也是對你發出連結的信號。

你接收信號,並對此回應,兩人的距離也將無限拉近。

李雪琴:給你添麻煩的人,才真的愛你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但是,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建立。”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要與他人產生聯繫。

真正愛你的人,不在乎你有多費事,也不會羞於求助你。

你有難我幫,我有困你濟,在互相虧欠的過程中,彼此感恩,彼此依靠,關係才能更長久。

點個贊吧,願你有能夠麻煩的人,也擁有不怕麻煩的底氣。

在未知的旅途中,被愛你的人緊緊包圍,被世界溫柔以待。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聽見河西的千年心跳——《燕雲十六聲》原聲樂輯 - 天天要聞

聽見河西的千年心跳——《燕雲十六聲》原聲樂輯

黃沙漫卷的玉門關外,駝鈴與羌笛穿越千年時空,在《燕雲十六聲》的河西篇章中交織成一曲蕩氣迴腸的江湖長歌。這片連接西域與中原的蒼茫土地,正以聲音為經緯,編織着比刀光劍影更深刻的江湖敘事——河西原聲樂輯已於網易雲音樂全線上線,邀你以耳為舟,共赴一場穿透時空的音律奇旅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 天天要聞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在生命的漫漫旅途中,有人如園丁般精心培育着生活的花朵,而有人卻不經意間播下了荊棘的種子。生活的模樣,歸根結底,不過是“選擇”二字的映照。你的時間傾注於何處,你的成就便綻放在哪裡。以下這三個地方,若能學會捨得,有舍方有得,花費的時間,才算真正賦予了意義!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 天天要聞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如果要讓你選出最喜歡的金庸小說是哪一部,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儘管《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這些金庸後期的作品更為成熟,但在多數金迷心中,最經典的一部應該是《射鵰英雄傳》,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可以說金庸是借這部作品在武俠小說界站穩了腳跟,而這部作品的成功,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