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子一歲多的時候,我就發現自己生了一個“愛管閑事”的娃。
我當時正在吃香蕉,他爸故意搶走咬一大口。
我兒子語言表達還不夠流暢,他就急得又跺腳又哇哇大叫,直到他爸爸還給我了,他才不叫了。
上幼兒園以後,他能說會道了,更加不得了,成了班裡的“紀律委員”。
他的好朋友妞妞被小胖推倒了,我兒子一把也把小胖推倒在地,害得我這個老母親被叫家長。
他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帶他去植物園,當時我們看見有一個老奶奶去摘觀賞樹上的果子。
他大喊一聲:“這是給大家看的,你不能摘走……”,老奶奶停手了,我也很尷尬。
孩子正直而善良,我們都覺得他品質很好,但是,他這種直來直去的風格,有時候大人在一邊也是會尷尬的。
可是,我們又不能說“他有錯”,因為怕誤導了孩子的三觀,還真是一件讓人為難的事情。
01
阻止孩子的勇敢,只會讓孩子活得痛苦、任人欺負
周末的超市裡,收銀台前面總是排着長長的隊伍,我們前面是一對母女,女兒大概六七歲的樣子。
就快要輪到我們了,突然一個男人急匆匆地直接插隊到了收銀員面前,小女孩手裡拿着選購的零食,肯定也是着急要吃的,她大聲說:“媽媽,他插隊……”
沒有等說完,媽媽一把捂住了女兒的嘴巴。
男人一邊結賬,一邊回頭看了一眼,媽媽小聲教育自己的女兒說:“你少管閑事,小心人家打你……”
我兒子瞪着大大的眼睛問我:“媽媽,那個叔叔插隊是錯的,怎麼還能打人呢?”
可能是被這位媽媽的“恐嚇”嚇住了,我兒子當時沒再說什麼。
我想如果我們都是用“嚇唬”的方式,讓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麼也許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委曲求全的人,後半生可能都要被人欺負,會過得很痛苦的。
我的朋友茜茜就是如此,她的婆婆和公公到他家來,帶來一幫親戚,親戚在家裡吸煙、喝酒,房子造得不像樣子。
她和我們哭訴,過敏性鼻炎都犯了,親戚們還沒有走。
我就跟她說:“你就不能說出來,我有鼻炎,請你們不要在屋子裡吸煙嗎?”
她說她不敢,因為她害怕那些人會挑理,會說她是不懂事的兒媳婦,最後她就只能委屈自己了。
所以當孩子有正義之舉時,我們不應該責備孩子的“勇敢”,因為這是最珍貴的品質,也是他將來能否過得幸福的“利器”。
當然勇敢也是有前途的,不然可能會丟掉性命。
02
莽撞的勇敢,也許會讓孩子受到很大的傷害
在我們老家發生過一件很痛心的事情,一個小夥子碰到了偷車賊,他見義勇為去追小偷。
小偷發現無路可走了,回頭就把刀子伸向了小伙的胸口,小夥子最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這個小夥子無疑是勇敢的、善良的,但是,他卻為了正義付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也是最令人惋惜的。
如果重來一次,我們都希望他不要這樣剛正不阿。
我們既不能讓孩子受委屈,又不能讓孩子受到傷害,那到底要怎麼做呢?
03
當孩子質疑別人的一些壞行為時,我們要做好3件事
第一,生命安全當然是最重要的。
我們不能教育孩子“閑事莫管”,但是,也一定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看到的是窮凶極惡的歹徒,不能戰勝對方的情況下,就要趕緊想辦法脫身,而不是用一腔熱血去和他們對抗,可以偷偷尋求幫助。
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樣,有人溺水了,如果你是一個孩子,一定不要貿然下水營救,而是應該大聲呼救,動腦子解決問題,而不是靠勇氣。
第二,孩子做得對,沒有危險的情況下,就不要制止他。
大多數的時候,一個人破壞了公共秩序是會心虛的,我們只要出面指責,他們都不會和你爭執。
比如說,孩子指責有人插隊了,也許插隊的人就會自覺地排到後面去了,這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微笑,示意他你做得很棒!
如果孩子制止他的行為,對方並沒有悔改,仍然插隊。
我們也應該告訴孩子:“你做得沒有錯,錯的是他,總是違反規則,早晚會受到懲罰的”。
這樣就能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一顆正義的種子,他才會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
第三,正義感應該是冷靜而有力量的,引導孩子情緒穩定地解決問題。
當孩子遇到問題,我們要教會他保持冷靜,比如當孩子情緒激動地大喊:“你為什麼插隊?”我們要引導孩子保持冷靜,告訴他可以情緒平穩地和插隊的人溝通。
你可以禮貌地說“不好意思,大家都在排隊呢,麻煩您也排一下隊吧”。
這種溫和的提醒給對方留了面子,也表明了維護秩序的態度。
如果插隊的人沒有反應或者態度不好,你可以稍微提高音量,再次強調“請您遵守秩序排隊,我們也等了很久,這樣插隊對別人不公平”。
如果周圍有工作人員,還可以向工作人員求助,讓他們來處理插隊的情況。
媽媽要安撫孩子,跟孩子解釋,雖然插隊是不好的行為,但是我們要用文明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引導他們成為情緒穩定的人。
相信在充滿愛與智慧的家庭里,孩子內心的正義感種子將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為建設更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