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位當老師的朋友說,有次在走廊遇到班上一個孩子,於是她叫了聲“梓涵”,結果有4個孩子走過來大喊:“老師好!”
她當場就懵了,心想這是召喚分身出來了?
後來她才反應過來,年級至少有10個叫“zihan”的孩子。每次點名,老師們都覺得心累。
好不容易熬到“子”字輩的孩子們長大,迎接新生她才發現,扎堆叫“梓涵”的時代已過,新一批爛大街名字又來,老師們也是無奈。
一:新名字
全員梓涵過去,孩子們的名字,就越來越有個性了。
我看侄子的班級通訊錄,感慨老師得是“藏字大師”才叫得全啊!
比如“王杲”,名字挺新穎吧?“王”咱認識,後面這個“杲”看着也簡單,但它叫什麼?還真不知道。
問了侄子才知道,他那同學叫王gao(高)。
還有個“張彳亍”,老師第一天念名字,說了半天“張行(hang)”,結果人家媽媽跟老師說,那是“張chìchù”。把好好一個“行”字分開做名字,你說誰會這麼想啊?
更別說老師們了,看着那堆生僻字名字,腦袋都大了,都得臨時抱佛腳連夜翻字典。
但其實,取生僻字最讓人頭疼的,不是老師,而是孩子本人。
你想,取的名字“與眾不同”,大家都不認識,會帶來什麼麻煩?
系統若難以識別,錄入不了,孩子考試就會有曲折,還可能影響擇校;一遇到緊急情況,還要不停地去開證明、辦手續,想想都覺得累。
如果筆畫不多,寫起來簡單還好。但若既是生僻字,筆畫又多,那真是欲哭無淚。
有一個小朋友考試時,別人都在奮筆疾書,只有他邊寫邊抹眼淚,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老師心軟,走過去一看,結果發現,別的孩子都答了好幾道題了,只有他還在努力寫自己的名字。
老師好奇地一問,小朋友抽泣着說出了自己的名字:“禤靐龘(xuān bìng dá)”。
這名字一出來,老師都驚了。
我一筆一划認真數了數,名字多達94筆,真是苦了娃!
年齡大一點的孩子還好,低年級的孩子面對這名字,咋寫?
除了生僻字,還有一些孩子完全就走“不尋常”路線,主打一個“我的地盤我做主”。唯美詩意什麼的,統統拋到腦後,只要一個“拉風”。
比如這兩位姓牛的小朋友,你們家這富炫的,現在大家都知道你們家牛羊成群了。
還有這位姓銀的小朋友,知道你們家有錢,但咱么不要這麼直白行不?
這位姓束的小朋友,不知道你爸媽給你取名時,是不是經歷了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那些個性十足、生僻字堆砌的名字,雖然一時新奇,可對孩子來說,影響真是長遠得很。
名字是孩子的第一張名片,別人還沒見到人呢,先見到名字了。
如果名字太怪,小朋友們聚在一起,孩子可能就會被人笑話。長大點兒,找工作、談戀愛,那名字可能還真成了攔路虎。
但如果名字意味深長、寓意好,那可真是好事一樁。不僅能給孩子帶來好心情,還能潛移默化影響他們。
二:注意這幾方面
我們在給孩子取名字時,這3方面多注意。
①注意諧音
給孩子起名字這事,咱們真得留個心眼。那些聽起來有歧義或者容易讓人捉弄的名字,真的得避免。
有位網友說,他一同學,名字本來挺勵志的,“巔峰”,意思是希望他能達到人生的高峰。
結果呢,他姓楊,連名帶姓聽起來,就變成了另一個意思。周圍的小朋友一聽,可能就忍不住要笑了。
孩子們天真無邪,聽到這種名字,很容易就玩笑開大了。孩子成了別人笑談的對象,長此以往,對自信心可是大打擊。
所以啊,給孩子取名時,別光看字面意思好不好,還得把名字放在一塊兒念念,想想能不能引起別樣的聯想。
②別跟風
給孩子取名要避免跟風,像子軒、梓涵這種。太大眾化的名字,會讓孩子失去個性。
還會帶來混淆和困擾。因為在一個班級或社交圈裡,如果有好幾個孩子同名,這會導致混淆和不必要的麻煩,比如分不清作業、通知等。
你有見過“奇奇怪怪”的名字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