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西遊記》之時,還是一個懵懂少年,在翻閱《西遊記》的時候只覺得這是一部荒誕不經的神魔小說。可當我們長大之後重拾原著細讀,不僅能發現《西遊記》蘊含了諸多人生哲理,還能解開讓我們大惑不解的諸多謎團。

好比孫悟空的啟蒙老師菩提祖師,他是一個身懷高深法術的大能者,以他的法術修為絕對能戰勝如來佛祖,可菩提祖師為何自始至終都沒有出手搭救孫悟空?
一、被壓五行山
得益於天地所生,孫悟空是三界里難得一見的修鍊奇才,他僅僅在方寸山待了10年,就練成了所向披靡的神通。儘管孫悟空在花果山孤軍奮戰,他依舊能夠輕鬆擊敗哪吒三太子。就連修鍊千年之久的二郎神,也要藉助太上老君的偷襲以及梅山六聖的幫助,方能憑藉人海戰術擒住孫悟空。
逃出八卦爐之後,孫悟空暴怒之下更是勢不可擋,滿天諸仙竟被孫悟空一人打得閉門閉戶。緊要關頭,玉帝派了如來前來降服孫悟空。
如來深沉老辣,而孫悟空則是不可一世,如來只是問了幾句話,孫悟空就將自己的老底一股腦兒道了出來。

如來果真非同小可,他隨後繞着彎子和孫悟空玩起了賭賽,孫悟空不知是計,竟變小鑽到了如來的手掌心。隨着如來將肉掌猛地一翻,孫悟空立時被如來從西天門推出,繼而被如來壓在了五行山下。
孫悟空還想奮力掙扎,哪知如來早有準備,他掏出六字真言符咒,壓了孫悟空一個嚴嚴實實,就此五百年無法動彈。
五百年的時間,讓孫悟空看盡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遙想當年,孫悟空在水簾洞和牛魔王等人結拜為七大聖,那是何等的逍遙自在;曾幾何時,孫悟空貴為天庭的齊天大聖,和滿天諸仙稱兄道弟,那是何等的萬眾矚目刻骨銘心。而如今孫悟空只能孤單寂寞地壓在山下,看着花開花落、花落花開。
對於讀者們來說,我們多麼希望菩提祖師能駕着祥雲飛到五行山,只見他施展神通扯爛了六字真言符咒,將孫悟空從山下救了出來。
事與願違的是,直到孫悟空皈依了佛門,認了唐僧做師父,菩提祖師依舊沒有出現。

菩提祖師為何不搭救孫悟空,難道他忌憚如來佛祖么?
二、菩提祖師VS如來佛祖
細看過原著的網友會知道,根據吳承恩留在原文里的設定來看,菩提祖師的法術神通絕對在如來之上。
首先,菩提祖師精通釋儒道三法,單單一個道字門就有360個傍門,這顯然是如來無法媲美比肩的。
其次,如來當年降服孫悟空靠的是計謀以及法寶,否則如來為何要絞盡腦汁將孫悟空騙進手掌心,繼而猛地發動偷襲,攻了孫悟空一個措手不及?
如來的五行山還不能徹底困住孫悟空,他還借用觀音菩薩的六字真言符咒才將孫悟空壓了500年之久。
因此,只要菩提祖師願意,他完全可以飛到五行山,救孫悟空於危難之中。就算是驚動了如來佛祖,菩提祖師也可以擊敗如來佛祖,然後帶着孫悟空全身而退。

但菩提祖師彷彿人間蒸發了一般,這又該如何解讀?其實,年少的我們單純率真,哪裡看得懂其中的深意,只有當我們長大之後歷經了生活的磨難,方能體會菩提祖師的良苦用心。
三、長大後才懂
筆者認為,菩提祖師不出手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強中自有強中手
對於孫悟空的師承來歷,不但如來不知曉,就連玉帝也孤陋寡聞,可見菩提祖師的修為的確超凡入聖。然而如來、玉帝並不能代表三界所有的高手。
好比三清的太上老君,他身為道派始祖,道派的所有法術神通均為太上老君所創。只要菩提祖師敢露頭、只要菩提祖師敢出手,勢必會暴露身份信息,最終被太上老君有所察覺。
菩提祖師身懷多門上天入地的大神通,他為何甘願隱居於方寸山?無非是厭倦了三界的打打殺殺,還不如尋一個清靜之地過着閑雲野鶴的生活。如果菩提祖師捲入了孫悟空的紛爭之中,那方寸山必然會成為焦土,這顯然是菩提祖師不願看到的。

2、孫悟空需要磨鍊
孫悟空乃天地所生,是一棵好苗子,任何再艱澀難懂的法術,孫悟空都是一點就通。然而這也讓孫悟空變得驕傲自大,若不讓他吃點苦頭,孫悟空如何知道自由的可貴、如何知道什麼叫做天外有天?
如果出手將孫悟空從五行山下救出,等同於變相保護,這樣反而讓孫悟空日後更加肆無忌憚。與其溺愛縱容,倒不如讓孫悟空歷經更多的磨鍊與考驗,才能讓孫悟空洗心革面、迷途知返。
果然如菩提祖師所預料的那樣,孫悟空在五行山下反省了500年之久,又在取經路上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去除了二心,成了轟動三界的斗戰勝佛。
正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