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以下簡稱“華師附幼”)里熱鬧非凡,消防隊、銀行、圖書館、龍獅隊的“掌舵人”來了,小學校長、大學校長、學前教育的專家教授也來了,200餘人共同開展一場“談小朋友們的大學習”的交流盛會——當天,廣東省“新課程”科學保教示範項目《幼兒園社區共育課程》成果彙報暨開放日活動舉行。
三年前,廣東省啟動幼兒園科學保教示範工程,135項廣東省“新課程”科學保教示範項目正式啟航。新課程項目以領銜園+合作園的模式進行課程資源開發。華師附幼以“社區共育課程”為主題,攜手廣東省軍區第二幼兒園、江門市教育第一幼兒園、廣州市天河區萃禾幼兒園、廣州市天河區僑怡幼兒園、花都區駿威幼兒園形成研究共同體。歷經三年探索,如今,這一項目迎來花開時刻。本次活動即為項目成果展示。

“蠶寶寶的房子要蓋多久呀?它要在房子里住多久呢?……”在華師附幼,一場名為“蟲蟲總動員”的科學體驗項目十分受小朋友的歡迎。這是幼兒園與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社區共育課程項目,有一個超級助教團隊正帶領孩子們通過體驗式學習探究昆蟲的秘密。
記者了解到,社區共育課程項目最大的特點是“社區資源的開發、社區基地的建設、基於社區基地的學習項目的開發”。消防隊、圖書館及華南師範大學多個二級學院都成為幼兒園娃娃們學習的掛牌基地。對幼教行業來說,這樣的模式較罕見,但也正是該項目最大的亮點。緊密鏈接周邊資源、打破了幼兒園教育圍牆,讓優質的教育資源湧向幼兒園,使得幼兒學習呈現出真實踐、真探索的新特徵。
華師附幼園長吳冬梅認為,社區共育課程的價值不僅打破了“教育資源=園內資源”的誤區,還形成幼兒發展支持共同體,構建兒童發展整體環境。此外,也改變了傳統“園中學”的模式,讓學習面向真現場,走向生活,讓幼兒的發展與生活相鏈接、與周圍的環境相關聯。
社區與幼兒園的合作不是新鮮事,社區共育課程和之前相比,有什麼創新之處?背靠華南師範大學,華師附幼有着得天獨厚的資源,但對其他幼兒園來說,這種經驗能複製嗎?對此,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鄭福明觀察到,相較過去,校家社的合作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從隨意性轉為計劃性,幼兒園正有意識地圍繞課程遊戲活動的設計發掘整合資源。他說,每所幼兒園的資源都是不同的,“建議每所園都了解下方圓3-5公里範圍內有哪些資源,可能周邊沒有大學,但或許有能工巧匠,都可以請他們作為幼兒園的專家。專家並不都是博士教授,只要有一技之長,對孩子遊戲活動的開展就有啟發、有幫助。”
記者獲悉,項目建設還有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讓廣東省粵東粵西粵北一些學前教育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享受到成果。鄭福明強調,分享成果不是照搬模仿華師附幼的做法,而是推廣這樣的理念,讓各地結合實際情況發掘轉換資源,讓更多孩子獲益。
文、圖 | 記者 崔文燦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李可欣
校對 | 桂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