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終於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內耗!

2023年11月08日12:13:22 育兒 1416
後來,我終於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孩子成長之路上,父母永遠是影響他們最深的人。

作為孩子的榜樣,修鍊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

喜歡的人沒有及時回復自己的信息,就開始胡思亂想;

工作中出了差錯,徹夜難眠,擔心領導不認可自己;

做完決定後總是糾結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總是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反覆用他人的評價來折磨自己;

上班就想放假,放假還是得不到放鬆,什麼都沒做,就是很疲憊;

所有計劃都停留書面上,一邊拖延,一邊焦慮 ……

……

你會發現,明明一天什麼也沒做,卻感覺非常“心累”,這說明你正在經歷精神上的內耗。

後來,我終於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高內耗的生活,就像一個有漏孔的氣球,你使勁吹,也吹不起來,並形成一個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長期的心理內耗,會摧毀你所有的熱忱與行動力,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感到心累,從而長時間不在狀態,生活越來越不快樂。

有這樣一個深刻的故事。

裝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別里科夫,總認為生活會出現亂子,所以他出門時,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帶上雨具,穿好鞋套和暖大衣。

他常活在自己臆想的擔憂里,最後也在憂慮中逝去。

適量的焦慮,可以作為前進的動力,但頻繁的焦慮,只能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

孩子成長之路上,父母永遠是影響他們最深的人。作為孩子的榜樣,修鍊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作為一個家的靈魂,媽媽要如何擺脫內耗,用好情緒引領孩子成長呢?

1 學會課題分離,

把別人的事兒還給別人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一個概念——【課題分離】。指的是想要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他人的課題,什麼是自己的課題,在心中樹立一條清晰的分界線。

簡單說就是我們各自管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別人的事,不為別人承擔責任,更不貿然將課題施加給別人。

我經常喜歡說的一句話是:這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我自己的事。

老天的事,比如颳風下雨、自然災害,我管不了;

他人的事,我也管不了,所以我能管好的是我自己的事。

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後,就會發現自己能夠看開很多人際關係上的矛盾。

2 行動!立刻,馬上!!!

很多時候,內耗來自於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究竟要不要做,怎麼做,想來想去,夜不能寐,白白耗掉了很多精力。

不如先行動起來,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馬上行動是降低內耗的有效方法,用以下兩個步驟就能簡單實現。

啟動越簡單越好:開始做事可以控制在2分鐘以內,簡單起來就不容易恐懼,慢慢超額完成就會產生滿足感,強化延伸記憶。

學會犒勞自己:比如看書,看完一本,就獎勵自己一份禮物,以此激勵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執着於想要100%的改變,於是一直準備,遲遲不肯行動。倒不如立即啟動“最小行動按鈕”,先嘗試5%的改變。慢慢改變,積少成多,最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蛻變就會不期而至。

後來,我終於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3 告別完美主義

網上有段對完美媽媽的吐槽,很是精確:

“她們像高級保姆一樣照料孩子,像專科醫生一樣處理疾病,像心理專家一樣解讀孩子的情緒,又像優秀教師一樣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可孩子真的需要我們如此嗎?並不是!

如果我們事事都做到完美,孩子便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如果我們不能放過自己,那麼這種焦慮也會轉嫁成孩子的壓力。

100分的媽媽太枯燥,60分的媽媽,才更鮮活、更立體。

我們可以適當地發發脾氣,也可以偶爾偷個小懶。

媽媽是個普通人,不是完美的神。

對孩子來說,一個真實、鮮活的個體,比一個完美的媽媽更有吸引力。

3 不帶犧牲感做事

一旦做某件事帶有犧牲感,便自然而然的想要對方的回報,如果沒有獲得期待中的回報,犧牲感便會轉化為委屈感。

比如,媽媽常說的那句:你知道為了你,我放棄了多少?

這些委屈的背後,一方面是希望求得理解,另一方面,是希望對方給予足夠的回報。

不管是哪一種,你其實都把“開心與不開心”的線放到了對方手裡——

對方做得好,你就開心;對方做得不好,你就不開心。

連自我情緒都不能主宰的生活,自然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內耗。

做事情之前先想一想,“這件事是我願意做的嗎,即使沒有任何回報也可以嗎?”。

想好了再去做,為自己的所選所做負責,你的委屈感和內耗都會少很多。

後來,我終於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4 學會用語言表達情緒

學會用語言來表達情緒,而不是用行動、或者冷暴力來表達情緒,也可以有效減少精神內耗。

舉個例子。

如果你疲憊一天,回到家,用本來所剩無幾的精力做了飯,給孩子輔導了功課。

回過頭來,發現碗碟還在桌上,未動分毫。

這個時候,你有三個選項:

1、你是選擇告訴先生:我今天有點累,你把碗筷收拾一下;

2、暴怒,跟先生吵一架,怪他不體諒;

3、自己氣鼓鼓的收拾完,然後一晚上都沒跟他說一句話。

這三個選項,顯然第一種消耗的情緒精力最少。

5 你正在糾結內耗的事,

只是漫長人生中太小的一件事了!

試想一下,你現在還記得自己小學一年級哭過幾次,為什麼哭嗎?

還記得哪次成績沒考好內心特別忐忑,擔心回家被父母批評嗎?

還記得同桌的哪個舉動讓你特別生氣嗎?

當你能明白,這些難過糾結的事情並不會對你未來的人生產生多大的影響,甚至多年後你根本不會在意它的時候,你自然就想開了,不再糾結於此。

後來,我終於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6 學會悅納自己

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說:

“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可在接納孩子之前,我們首先要學會的是悅納自己,尤其是自己不美好的那一面。

比如:

教育孩子,缺乏耐心;

控制不住脾氣,容易情緒化;

看到孩子拖拉、磨蹭,總會忍不住催催催;……

承認這些,並不代表我們就是一個壞媽媽。

第一次做母親,難免有些生疏,不必逃避缺點,也不用掩飾局限。

懂得自我悅納,是保持情緒鬆弛的關鍵。

當你學會全然地悅納自己,生活就有了魔力,家庭也會充滿朝氣。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也能積蓄更多的能量,朝着夢想前進。

姑娘,以後請這樣悅納自己:

看透自己,依然熱愛自己!

知道自己的缺點、弱點、甚至陰暗面,依然堅定地愛自己。

無論自己多糟糕,犯過多大的錯,無論高矮胖瘦美醜,都是這全世界上的獨一無二

我的好,我的壞,我照單全收。

我再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指責、批評而抗拒、憤怒、爭辯,因為那的確就是我。

我悅納真實的自己,不再和自己擰巴,不再和全世界較勁。

姑娘,記住,你悅納自己的樣子,最美!

每個人都是自己內耗的製造者,也唯有自己,才是內耗的終結者。

高內耗的生活,就像一個漏氣的氣球,任憑你怎麼吹,也吹不起來。

其實,遇到氣球漏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去堵住氣孔,而是一直站在原地拚命跟自己較勁。

生活本就是一場自我之間的長時博弈,只有學會和自己握手言和,停止內耗,我們才能積攢成長的力量,收穫輕盈的人生。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get到終止個人內耗的技能,告別腦子裡的那些胡思亂想。

後來,我終於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黃山3天撿了18個孩子 - 天天要聞

黃山3天撿了18個孩子

極目新聞記者 劉毅五一假期,不少父母帶着孩子到黃山旅遊,旅途中有孩子和家長走散。景區工作人員介紹,5月1日至3日下午4時,黃山景區一共幫着父母們找到18個孩子。5月3日下午3時許,在黃山觀石亭附近,一位來自南京的媽媽向景區工作人員求助,稱十歲的兒子走散了。工作人員找這位媽媽要了孩子的照片,然後發在工作群中。最...
10萬+播放的視頻告訴你:最愛我們的人,最容易被我們忽視 - 天天要聞

10萬+播放的視頻告訴你:最愛我們的人,最容易被我們忽視

本文1739字,閱讀約需4分鐘。刷到一個小視頻,看完後,臉上雖掛着笑,眼睛卻濕潤了。“喂,媽,生活費不夠了,再給我轉1000塊錢唄。”“你誰啊?”“媽,我聲音你都聽不出來了。我是你閨女肉肉。”“現在詐騙電話太多了。”“我手機號碼你認不出來嗎
大同一商場五一假期邀家長孩子“挖煤”,挖出的煤塊可免費帶走 - 天天要聞

大同一商場五一假期邀家長孩子“挖煤”,挖出的煤塊可免費帶走

極目新聞記者 王鵬五一假期期間,有網友發視頻在山西大同一商場體驗挖煤活動,從視頻中可以看出,很多孩子頭戴安全帽,手拿鎚子和鏟子,化身小礦工不停敲擊着煤炭。小朋友化身“礦工”敲煤大同一商場“挖煤”活動大同一商場“挖煤”活動5月3日,記者採訪了該活動的負責人馬女士。馬女士稱,活動時間是從5月1日到5日,顧客可...
2歲半小孩童的養胃早餐,長高長個,又是美好的一天開始了! - 天天要聞

2歲半小孩童的養胃早餐,長高長個,又是美好的一天開始了!

哈咯,姐妹們,你們好呀?平時你家的寶寶愛不愛吃飯?我悄悄告訴你們哈,我家二寶真的在這方面讓人非常非常非常省心的,飯飯自己吃,而且每次都光盤!他從來不用我喂他,去了商場,也頂多拿個牛奶,其他零食他一概看不上!沒有吃零食的習慣就是好。
《小巷人家》番外144:庄超英大轉變,發現黃玲的美 - 天天要聞

《小巷人家》番外144:庄超英大轉變,發現黃玲的美

大年初三本想是好好休息一下,能早點睡覺的,可是去拍全家福就弄到很晚,鵬飛又去安排了吃飯,這一天便是過的更有意義了,回家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0點鐘了。四個小傢伙在車裡的時候就已經睡著了,黃玲她們到家已經快11點了,大家把孩子抱回屋裡,簡單洗漱一
孩子的缺點,就是孩子最大的優勢! - 天天要聞

孩子的缺點,就是孩子最大的優勢!

每當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父母總是又擔心又焦慮,其實每一個“缺點”背後,都有一個潛力和優點! 1️⃣對於不聽話有主見的孩子 我們可以告訴自己 在沒有搞清楚狀況的時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