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魚哥
編輯|比奇堡
利他行為是親社會行為的下位概念,是一種自願的,以幫助他人為最終結果,且自身需要付出代價的一種行為。
這種行為廣泛的存在於自然界中,無論是魑蝠反哺沒有獲得食物的同類,還是在沒有任何回報的情況下把食物分享給同伴的狨猴,都是利他行為的表現。
人類的利他行為同樣是讓人感動的,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對社會文明的傳播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果沒有利他行為,人類的其他以此為出發點的互動也會減少。利他行為因其行為表現的獨特魅力吸引着眾多科研人員進行深入的研究。
但是,利他行為的產生受到眾多內外界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隱藏頗深且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是社會經濟地位。
客觀社會經經濟地位以金錢、教育水平、職業三種主要組成要素中的至少一種作為表現形式,以極其強大的影響力塑造甚至改變人的行為模式。
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因為是自身對自己的社會階層的主觀判斷和感知,在某些情況下,對個體的認知及其行為的影響反而更為長久而直接。
利他行為的發起者和接受者都是社會集體中的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對社會經濟的判斷。
而社會經濟地位,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尤其是主觀社會經濟地位,都會影響着人際行為的具體表現,利他行為也不例外。
此外,還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影響因素是社會排斥。
人類作為一個社會屬性的動物,離不開社交網絡,而有社會生活的地方就有社會排斥,無論是顯性的社會排斥。
如語言辱罵、暴力、身體衝突,還是隱蔽的各種歧視、排擠孤立等,這是普遍存在的。
正是因為社會排斥無處不在,我們才更關心它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人們對社會經濟地位和社會排斥充滿了刻板印象,總是認為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人,利他行為越少;對社會排斥也是,認為社會排斥總會引起負面的感受,減少利他行為。
科學研究表明,社會經濟地位對利他行為的影響並不一致,有的研究支持社會經濟地位與利他行為正相關,有的則是負相關或是不相關,社會排斥的影響也是如此。
雖然大部分的實驗表明,經歷社會排斥總會讓人感覺到不舒服,但還是有研究證明,社會排斥在某些情況下,會增加被排斥者的親社會行為。
而進化研究表明,排斥行為之所以在進化過程中得以保留,是因為從群體的角度的看,社會排斥能作為淘汰的一種手段,利於群體生存和發展。
一、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
利他行為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大有裨益,因此對於這種行為的探究一直在持續,綜合來看,影響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主要分為利他者本身因素、受益者因素以及情境因素這三個方面。
利他者本身因素:包括但不限於人格、認知、情緒因素。
例如共情是一個經常被提到的因素,利他者會通過共情喚醒自己的利他動機,增加自己利他行為的可能性。
情緒因素也會影響利他行為。
受益者因素:以往研究表明,受益者的某些特徵也會影響利他行為的產生,比如當事人的年齡、性別、外貌等等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利他者的行為傾向。
情境因素:即使是最不願意給人提供幫助的人,在某些情境中也可能會有助人的行為出現,可以說情境因素是影響利他行為的關鍵而複雜的因素之一。
但是相同的情境中,個體出現的行為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在受到排斥的情境中,有的人會選擇利他行為,而有的人則不會。
因此很多研究者在研究利他行為的時候,會關注情境因素。
利他行為是親社會行為中複雜而特殊的一種,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重視多種因素作用下的利他行為表現,例如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和社會排斥。
這兩個因素都是常見的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都對利他行為有着複雜的影響,值得進一步綜合研究。
利他行為與獨裁者遊戲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利用經濟遊戲範式研究影響人類社會互動行為的變量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獨裁者遊戲之所以能夠流行起來,主要是因為它的設計規則能將研究者想要探索的假設轉化為可觀察可衡量的簡單而準確的決策。
即獨裁者給予接受者資源的數量或比例,從而衡量個人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圖。
在迄今為止開發的經濟遊戲中,由於獨裁者遊戲過程簡單,內容通俗易懂,即使是4歲的孩子也能理解遊戲規則,加上其簡潔劃一的執行程序和被嚴格控制的額外變量。
因此被廣泛用於不同文化背景下利他行為的評估。
與之前人們預期的“經濟人”假設不同,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獨裁者會選擇一毛不拔,完全利己,大量的標準的獨裁者遊戲證明了獨裁者大約會付出20%-30%的資源。
這個範圍的結果毫無疑問是因為不同的自變量以及額外變量的控制程度不同引起的。
許多研究創設了不同的社會情境,分離了特定的社會行為,利用經濟遊戲範式加深了對利他行為一般本質的認識,這些結果沒有完全得到認同。
因為有些研究者批評他們所使用的遊戲範式缺乏生態效度,只是對現實社會互動的部分探索,只能構成特定場景的不完美預測,但這也是遊戲範式的優勢所在。
正因為它們能夠適用於不同的研究背景,分離細化不同的利他行為和檢測簡單的分配決策,而不會混淆任何一個額外變量的影響。
此外,自然情境下的利他行為的實驗證明了獨裁者遊戲能夠保證生態效度,而且允許遊戲範式在實施過程中做出具體調整,使遊戲互動更接近於自然情境的互動。
二、社會經濟地位的理論
社會分層理論
社會分層理論根據人們獲得的某種所有物的價值決定人在社會群體中的位置或者分類,古典社會分層理論中的階級分層理論。
認為這種所有物是生產資料,有無生產資料決定了自身的階層;韋伯的多元分層模式則認為這種所有物的關鍵在於經濟、社會和政治三位一體。
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是基於社會經濟地位的文化視角,文化視角認為在更大的宏觀環境下,不同的環境會促使個體接受特定的自我概念和與他人互動的不同模型。
因此,可以理解為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產生不同的自我概念,不同的自我概念塑造不同的社會互動模式,從而表現出不同的互動行為。
具體來說,在相對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環境中,個人擁有較少的資源和較少的機會,個人會發展出相互依賴、合作聯繫的自我概念。
相比之下,相對高社會經濟地位的環境中,個人擁有更多機會以及更豐富的資源,這將促使個人發展獨立、自由和從群體中脫穎而出的自我概念。
文化循環模型
社會階層的文化循環模型是基於西方獨立表達的文化規範,在學校、家庭和工作三個橫向縱向共存的過程中,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個體會有不同的發展結果。
具體來說,家庭環境的差異會造成孩子的初步表達的差異;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教育自然發展出不同的教育目標和社會關係;最終進入的工作場所則是放大了社會階層的差異。
三、總討論
利他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我們通過問卷,探索了主觀社會經濟地位、社會排斥和利他行為之間的關係,驗證了社會排斥在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和利他行為之間的調節作用。
而有調節效應的存在則是證明了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和社會排斥兩者之間的共同作用對利他行為是有顯著影響的。
這進一步說明了不同主觀社會經濟的個體在社會排斥因素的影響之下存在着利他行為的差異,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研究驗證。
此外,在研究中,我們還發現了年齡可能會影響利他行為的結果,所以考慮到年齡這個因素的干擾,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我們分為不同的年齡組分別進行研究。
利他行為表現的複雜性
考慮到被試群體的特殊性,我們在測量主觀社會經濟地位時,選擇了適合他們年齡特徵的青少年版本,同樣的考慮,在進行獨裁者遊戲的時候選擇的分配物是大多數被試喜歡的貼紙。
最後的試驗結果表明,高主觀社會經濟地位的六年級兒童的利他行為表現較好。
在一項關注五年級左右兒童被試的試驗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兒童的利他行為與社會階層呈正相關,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於社會經濟地位和利他行為正相關的結論。
研究的結果更為豐富,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和社會排斥存在交互作用,且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存在邊緣主效應,高主觀社會經濟地位的被試利他行為較少。
出現了兩個截然相反的結果:兒童組發現主觀社會經濟地位高的被試利他表現更好,而大學組結果相反。
這隻能說明年齡這個因素確實對利他行為產生了影響,但是沒有得出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對利他行為的一致性結論。
我們的結果再次說明了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和利他行為之間複雜的關係,在一項涉及使用獨裁者遊戲進行利他行為的研究中,同樣發現了地位和親社會之間沒有一致性的關係。
研究者認為一個人整體的社會階層或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與利他行為之間的關係可能是相當複雜的。
這種複雜的關係可能跟我們引入的社會排斥因素有關。
因為排斥的多元動機假說提出,個體在遭受社會排斥之後會有包括親社會、反社會、退縮和迴避等不同的行為動機,這種動機的不確定性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和社會排斥確實會影響被試的利他行為,並且這種行為存在不一致性,其中的關係錯綜複雜,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四、結論
研究藉助問卷調查和實驗驗證得到了以下結論:
第一:通過問卷調查研究,社會排斥在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和利他行為關係之間起調節作用;且年齡在利他行為的模型中影響顯著,可能是影響行為的因素之一。
第二:在兒童組的實驗中,主觀社會經濟地高的被試利他行為表現較好。
第三:在大學組的實驗中,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和社會排斥存在交互作用,高主觀社會經濟地位的被試中,社會排斥組利他行為表現好於社會包含組。
低主觀社會經濟地位的被試中,社會包含組的被試利他行為表現好於社會排斥組。
不足和展望
研究試圖探討主觀社會經濟、社會排斥對利他行為的共同影響,一方面重複驗證了前人的研究,另一方面拓展了研究內容。但是在實驗過程中還是存在着不足。
首先,研究立足不同的群體,在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和測量和獨裁者遊戲的分配物選擇上考慮到了年齡的差異。
但這也造成了不同實驗結果之間不能直接的比較,希望在未來能有更好的跨越不同年齡組的實驗測量方法。
在研究中,對社會排斥的誘發使用的都是CyberBall範式,儘管後續的操縱檢查提示我們這是有效的誘發方式。
但是考慮到方法的適用性,我們仍然放棄了在更小年齡段的嘗試,一是前人研究發現在更小的年齡中使用這個範式效果不是很好,二是害怕產生可能的不良影響。
未來如果有可能的話,希望能採取更合適的社會排斥的誘導方式,探索更小年齡段兒童的行為本質。
此外,本實驗只有兩個年齡組,未來的研究也可以從利他行為的發展性視角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