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2023年10月07日10:48:10 育兒 2623
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 天天要聞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在互聯網上,總能看到一些內容,叫大家有空多看書。

很多人雖然聽到了,但也會立馬划走。

因為現如今,有了手機,有了網絡,有了某音,身邊好玩有趣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而且,還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想要的東西,在巴掌大小的界面里,用手指上下左右滑動,就能帶來各種新奇的體驗。

這不是妥妥的“低投入,高回報”嗎?

可深入去想,這些短平快的東西,真的能在大腦里留下深刻的記憶嗎?

答案是,很難。

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 天天要聞

不看書的人,大部分信息只能從自媒體平台獲取。

密度大,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卻很少。

長期被餵養這些信息,思維會變得簡單,觀點片面,甚至對某件事的認識,隨波逐流,被所謂的“領頭者”牽着鼻子走。

具體到茶圈裡,比如,討論一款茶葉的價格,有人說:

“茶不就是普通樹葉嗎?憑什麼賣這麼貴,智商稅。”

再比如,直播間里,主播但凡提到大師、專家、教授等名號,產品瞬間就會遭到瘋搶。

這類神邏輯,在互聯網上實在太常見。

因為平時不看書,或者很少看書,思維簡單,根本發現不了其中的漏洞。

所以,也希望各位看官,在學習茶知識的同時,沉下心來,多思考,多反問。

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 天天要聞

《2》

假期里最愜意的,便是看電視,看書,喝茶。

颱風天,連風扇都不用開,坐在窗邊,秋風陣陣。

賭書消得潑茶香,書和茶,是完全絕配。

而恰巧,手機里彈出了一條新留言。

在某條煮茶視頻下方,有位新茶友來評論:

“你煮的是新白茶嗎?顏色看起來很綠,年份應該還不夠,最好再放一放,味道會更好。”

我仔細看了原視頻,回想起當時煮的那款茶,是2020年的白露茶。

距今為止,已經陳化滿3年,是名副其實的老白茶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它很新呢?

其實,留言里表達得很清楚了,因為茶友看到茶葉的顏色太綠,不像老白茶。

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 天天要聞

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表明,現在依然有部分人認為,白茶的年份是可以從顏色看出來的。

最廣為流傳的說法就是——新白茶是綠色,老白茶是咖啡色,越老越黑。

然而,判斷依據真的這麼簡單嗎?

肯定不是的。

想要呈現出咖啡色甚至黑褐色的葉片,意味着茶葉中必須含有大量的茶紅素和茶褐素。

而正常情況下,白茶鮮葉剛剛採摘下來時,含有豐富的葉綠素。

因此,茶青看起來是綠色的,青翠欲滴。

尤其是春白茶,由於採摘時節的溫度比較低,葉綠素含量更高,看起來更鮮嫩。

到了秋茶季,白天的陽光強度還是比較大,特別是采迎秋和白露茶的階段,所以葉片中花青素、葉黃素等等色素的含量增加。

不過,這都是植物自然生長的規律。

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 天天要聞

換言之,白茶天生是不自帶茶紅素和茶褐素的。

只有通過發酵,並且是程度比較深的發酵,才會讓茶葉呈現出深沉的模樣。

比如武夷岩茶,有發酵,還有焙火,條索顏色是咖褐色。

還有紅茶以及普洱熟茶,都是通過發酵,來讓茶葉生成茶紅素和茶褐素。

再看白茶,不炒不揉不殺青,以萎凋和乾燥為主,屬於微發酵茶。

六大茶類中,白茶的工藝是最簡樸的,保留下來的天然物質也是最豐富的。

既然如此,又有什麼條件去生出讓自己葉片變黑的物質呢?

更何況,又該如何科學解釋一款白茶在新茶時期是鮮活的綠色,而陳化到了老白茶階段,就憑空出現了茶紅素和茶褐素呢?

很顯然,無解。

無法解釋,就說明其中必定有貓膩,需要我們細細探究一番。

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 天天要聞

《3》

白茶的顏色,會因為季節產生略微差別。

新白茶中的春茶,主要是綠白二色;

新白茶中的秋茶,則是以綠色為主的五彩色,包含了深綠、灰綠、墨綠、土黃、銀灰、磚紅……

整體顏色,過渡自然,不是那種通體統一的咖啡色、黑褐色。

並且,當新白茶製作完成以後,它們就會被密封在三層包裝里。

密封、乾燥、避光、陰涼、無異味。

沒有陽光,沒有高溫,沒有多餘的水汽,基本上外界的因素干擾不了白茶的陳化。

在這樣的條件下,白茶自然陳化,顏色不會變深。

頂多是經歷了漫長的時光以後,看起來,略顯滄桑的痕迹,變得黯淡一些。

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 天天要聞

不過,色系仍然沒有改變,變化的,只有它的色彩鮮艷程度。

就像一件衣服,穿了三年五載,洗洗刷刷,變舊了,帶着歲月的痕迹。

但綠色仍然是綠色,迷彩色還是迷彩色。

假設一件衣服,原本是綠色的,過了幾年突然變成咖啡色或者黑褐色,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被“染色”了。

衣服尚且如此,茶葉也是同樣的道理,不明不白地發生“基因突變”,背後少不了人為干預。

最常見的,就是通過各種做舊的手段,如渥堆、暴晒、高溫烘乾等,讓白茶的顏色變深。

由綠色或者五彩色,轉為咖色、褐色、黑色,面目全非。

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 天天要聞

《4》

為什麼有人會相信白茶越老越黑?

很大原因是,參考了熟普的長相。

市面上,熟普老茶餅的顏色,可不就是黑黢黢的嗎?

故而,茶友們便認為,老白茶也應該是烏漆嘛黑的,看不出色彩變化的。

可這種代入法,實在是天大的誤解。

熟普和白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茶類。

熟普屬於黑茶,人家的製作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渥堆。

對於熟普而言,渥堆是合情合理,符合制茶規範的。

渥堆可以加重普洱茶的發酵程度,讓它呈現出敦厚穩重的風味。

但在白茶身上,渥堆是不被允許的。

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 天天要聞

國標中白紙黑字寫着,白茶的主要制茶工序,只有萎凋和乾燥。

至於其他多餘的步驟,則不屬於白茶正常的制茶流程,更不符合白茶的制茶規範。

如果把白茶拿去渥堆,高溫高濕,加重發酵,最後成品的茶葉,還能叫白茶嗎?

而生產做舊茶的人,恰恰是看中了消費者的無知。

經驗不足,沒有見過真正的老白茶,無法辨認老白茶與做舊茶的區別。

於是乎,為了以假亂真,把茶葉悶堆發酵,去掉新茶的特徵,讓茶葉看起來更老沉。

但在做舊的過程中,白茶的內含物質也已經大量損耗,揮發殆盡。

連品飲價值都沒有,更別提收藏的價值了。

內行人教你一眼辨別老白茶真假,黑褐色的老白茶,欺騙性太高了 - 天天要聞

《5》

為了解開白茶陳化後,是否變黑的問題,我們也做了實驗。

把剛剛採下來的茶青,悶堆着,放在太陽底下暴晒。

結果就是,幾個小時以後,茶青變紅了。

繼續曬幾天,就變成了黃褐色、黑褐色。

如果想要進度快一點,還可以往上面灑點水,再蓋個塑料袋。

讓濕熱作用充分發揮,這樣幾天以後,保證就成了“咖啡色老白茶”。

而正常陳化的白茶,密封乾燥,沒有過度發酵的條件,不管存多少年,都不會變黑。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老話“墳上泥土呈金色,後代子孫會進財”,啥意思,有道理嗎? - 天天要聞

老話“墳上泥土呈金色,後代子孫會進財”,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祖墳的風水與家族興衰常被賦予神秘聯繫,民間流傳的“墳上泥土呈金色,後代子孫會進財”便是典型例子。這句俗語表面指墳墓土壤顏色與財運的關聯,實則暗含古人自然觀察、五行學說與倫理觀念的多重交織。要探究其真實含義,需從民俗學、地理學及歷史背景等多維度
旺自己的最好方式,其實就三句話 - 天天要聞

旺自己的最好方式,其實就三句話

曾聽聞這樣一句話,擲地有聲:“你,是你的主宰。”你的情緒,宛如手中可調控的琴弦,能奏出或激昂或舒緩的旋律;你的生活,恰似一張等待繪製的畫卷,色彩與構圖皆由你決定;你的人生,更是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戲劇,劇情走向全憑你掌控。
人這輩子,有七難(誰也躲不過) - 天天要聞

人這輩子,有七難(誰也躲不過)

人生猶如一場漫長且充滿未知的旅程,每個人都會在這條道路上遭遇形形色色的難題。有些困境看似能繞開,實則無人能真正置身事外。以下這七難,無論身份高低、財富多寡,終將一一面對。
銳評|血鉛事件匪夷所思,幼兒餐食安全豈容半分失守 - 天天要聞

銳評|血鉛事件匪夷所思,幼兒餐食安全豈容半分失守

備受關注的天水幼兒園幼兒血鉛異常事件,有了最新調查進展。據通報,事件起因是園方在部分面點製作過程中非法添加使用了不可食用的彩繪顏料。而據警方介紹,如此荒誕之舉,始作俑者的初衷竟是“進一步擴大生源,增加收益”。鉛是公共健康領域最受關注的有毒化
45歲老師帶71歲失智的母親上班,卻被家長圍堵“討說法”! - 天天要聞

45歲老師帶71歲失智的母親上班,卻被家長圍堵“討說法”!

45歲男老師帶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母親上班,還安排母親在學校幹活,誰料,學生家長知道後竟圍堵學校“討說法”。男老師叫孫元金,出生在普通家庭,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一個人照顧他,生活艱難,但是母親卻拉着他說:“兒子,一定要好好讀書,才能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