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2023年05月06日23:45:13 育兒 8449

原創 王禹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每每談起奔流不息的黃河,國人也許和唐代詩人李白一樣的心境,總是脫口而出眾多氣勢磅礴的詞彙,蕩氣迴腸、波瀾壯闊、匯納百川、百折不撓……然而,當你真正站在黃河面前,你又發現這些詞彙彷彿失去了光環。

多少城市因黃河而生,亦因黃河而興,而歷經幾千年歷史積澱孕育而成的黃河文化,在一曲一彎之間孕育着民族根魂,又在一奔一涌之息照見了文明起源。

什麼最能詮釋黃河文化的密碼?什麼又能承載黃河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沿黃九省區文旅部門的支持下,由山東廣播電視台發起,聯合沿黃各省區電視台製作,並同步推出的黃河文化溯源節目《館長來了》於五月初上線播出。節目以沿黃省(區)博物館、重大考古發現和標誌性文明遺址遺迹為載體,邀請沿黃九省(區)博物館館長及國家權威專家,共同講述沿黃寶藏文物的獨特魅力和黃河精神的現實意義。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01

讓黃河成為立體、鮮活的文化坐標

從高原到平川,從黃土到濱海,從涓涓細流到奔騰入海,不僅影響着中國的地形地貌,同時也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由此而誕生的黃河文化,其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之於中國和中華民族,均有着不可替代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在此背景下,《館長來了》應運而生。節目以物為引,以物述史,在“文物展示+文化訪談+實地探源”的敘事邏輯下,讓世界看見文物里的黃河文化,並透過文物的千年滄桑,詮釋和探尋黃河的文化密碼和精神內涵,乃至於中華文明的人文精神。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館長來了》意在解答“何以黃河”的時代命題,當節目從黃河源頭青海出發,溯源九省至山東入海,沿黃九省(區)27家博物館館長,以39組最具黃河流域代表性的文物,讓觀眾置身於時代潮流更迭中的實踐語境,在不同維度層面,通過文物觸摸社會現實,並共同溯源孕育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從三江之源青海紋飾多樣的彩陶,到嵌錯宴樂水陸攻戰紋銅壺;從莫高窟壁畫到西夏鎏金銅牛;從和林格爾漢墓壁畫“護烏桓校尉幕府圖”,還有三彩駱駝載伎樂俑、“中華第一龍陶”彩繪龍盤、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龍形器……這些文物或精巧絕倫,或氣勢偉岸,或張揚澎湃,或巧奪天工,經過歲月洗禮透着一股安靜的味道,把歷史的奇妙和暢想通過視覺和認知傳遞到每名觀眾心裡。

這些來自黃河流域文明起源的代表性物證,在我們看來,不僅僅是見證歷史的藏品,更是滋養文化血脈的“甘泉”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館長來了》展示的不僅是文物本身,也是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這比一篇文章要更生動,更具體。”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看來,站在山東,能夠把沿黃九省的這些博物館都動員起來,共同講述黃河文化的故事,這絕對是一個創舉。“希望通過這樣的節目,讓黃河流域民眾,讓華夏子孫都來了解黃河文化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溯本求源,《館長來了》以黃河為紐帶,以文物的力量,試圖勾勒出黃河文明發展演進的軌跡,讓黃河成為立體、鮮活的文化坐標,在系統梳理黃河文化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的同時,讓全國乃至於世界人民讀懂黃河、讀懂中國、讀懂中華傳統文化,是為“讓文物活起來”的有效探索。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02

構建多元的“館長”傳播新模式

伴隨着文博類節目的的熱播,文博話題以新的表現形式回歸到民眾的視野之中,並逐漸掀起一股“文博熱”。值得肯定的是,這些節目在不斷創新基礎上,滿足了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對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普及歷史文化知識以及宣傳保護文化遺產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廣播電視本身就是創新的藝術,如何讓電視節目持續迭代換新,是電視人永恆的話題之一。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館長來了》並不是單純以文物串聯的方式解讀黃河文化,而是多視角搭建起文物與黃河文化的多層次鏈接,並以更高視野構建起“全視野黃河文化體系”,彷彿打造了一個並不多見的黃河流域文化走廊,勾勒出一幅展現黃河沿線人文景觀和地理風貌的“黃河全景圖”,是為文博電視節目的創舉之一。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比如,在《館長來了》首期節目青海篇中,青海省博物館副館長黃培培帶來的既有跨越千年的舞蹈——舞蹈紋彩陶盆,也有“極具王者之氣”的黃河石磬,還有吐谷渾王族奢華無比的金器等鎮館之寶,通過黃培培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喬虹,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武黎嵩等專家們的娓娓道來,讓觀眾一秒穿越至千年之前的西域高原和游牧生活。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以文物作為節目傳播點並不是新鮮事,而以文博館長的身份闡述黃河文物與黃河文化的故事,則不多見。在接下來的節目中,四川博物院院長韋荃、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班睿、寧夏博物館副館長陳永耘、內蒙古博物院院長陳永志、陝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龐雅妮、山西博物院副館長範文謙、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山東博物館專職副書記盧朝輝等,將一起帶領觀眾走進文物的世界,領略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感悟黃河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正如山東博物館專職副書記盧朝輝所言,“文化自信來源於哪裡?來源於我們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

今年4月,在山東舉行的黃河文化論壇發出了六項倡議,從深化重大理論研究、實踐經驗總結交流和新聞宣傳報道,到共同實施“黃河文物保護行動”;從共同倡樹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到共同提升黃河文旅品牌,以及攜手推動黃河文化文藝創作,共同創新推動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等,共同唱響黃河文化與中華文明的“大合唱”,譜寫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大樂章”。

正是在黃河的沁潤下,幾千年來,黃河流域先民們與中原地區不斷融合,逐步形成了文化認同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血脈相承的共同認知,深厚的歷史積澱是文化自信的來源。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館長來了》並沒有停留在國寶知識的普及上,而是更注重與歷史時代的緊密結合,不僅構建起多元的“館長”傳播新模式,同時九省(區)電視台主持人化身為“黃河文化溯源人”,搭檔文博歷史界青年博主,一起探尋沿黃九省區獨特的悠久歷史和地域風情,不僅與國寶文物零距離接觸,同時讓觀眾場景感十足,這種沉浸感擺脫了生硬的簡單陳述,而是將黃河文化和黃河故事融於故事場景中,是為創新呈現方式的有效實踐。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03

年輕態表達喚醒黃河文化記憶

一段時間以來,談到文物,總是給人以遙遠的距離感和歷史感。如何讓文物、歷史與當下共存?《館長來了》通過創新黃河文物表達方式,進行了積極的嘗試。

《館長來了》注重以年輕人的視角和表達方式來呈現年輕態特點,在演播室與實景拍攝轉換中,讓文物與歷史不再只是數字和朝代,同時跨越地域範疇,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講述黃河文物與黃河文化背後的文化淵源,順應了當代人的情感需求,讓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油然而生一種文化貫通感。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比如,《館長來了》將兩千年前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比作記錄生活的有趣“朋友圈”,告訴觀眾,此壺記錄了包括採桑、習射、宴樂、水陸攻戰圖等反映當時的勞動、生活和戰爭場景,可以一窺兩千年前先民豐富多彩的生活

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 館藏於四川博物院

再如,節目呈現給當代觀眾在青海喇家遺址發現的一碗四千多年前的麵條;將七盤舞雜技畫像磚比作“3D打印的舞蹈”;將和林格爾漢墓壁畫“護烏桓校尉幕府圖”,比作2000年前的內蒙古生活圖鑑等等,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講述着黃河文化的不同切面,而節目組將會把一段段文物故事通過小屏傳遞給觀眾。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值得一提的是,《館長來了》作為文博節目的全新探索,不僅要在包括山東衛視在內的沿黃九省(區)電視台播出,同時,作為山東文旅專業化頻道和節目的主要製作方之一,山東文旅頻道也將同期播出。各省博物館、電視台將多維度穿透式宣傳,各歷史專家、文化博主助力傳播,不僅賦予觀眾更多的文物溫度和文化情感,更帶給觀眾一種全新的歷史體驗。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除此之外,《館長來了》還通過設置青年文物研學團,為觀眾提供了更為時尚的視角,讓代際間的對話有了強共鳴的契機。同時,節目還以創演的方式唱響敕勒歌、《蓮鶴方壺》等,躍動起穿越千年的神秘過往;通過講述父子兩代考古人的故事,感受文物傳承的力量;還有增加了盲盒體驗等形式,讓年輕人充分感受到文物的魅力。顯然,以年輕化、潮流化的呈現方式將文物故事娓娓道來,更易被年輕觀眾所接受。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黃河文化經久不息、歷久彌新。《館長來了》在文物中探尋黃河的文化根脈,以年輕態表達喚醒黃河文化記憶,尤其是通過紀實影像、講述與思辨以及傳遞出的文物情感,將新時代黃河價值、黃河故事濃縮成一幅絢麗多彩的“黃河文化畫卷”,也彷彿是一次與黃河文化的詩意約會,詮釋了“何以黃河”的歷史底蘊。而山東廣播電視台與沿黃省(區)電視台用精品力作,多層次、多領域、多維度講好“黃河故事”,傳承黃河文化,亦展示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

一次與黃河的詩意約會——《館長來了》如何詮釋“何以黃河”? - 天天要聞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浙江發現黑熊蹤跡,熊媽媽帶着倆熊孩子:偷吃蜂蜜,還搭了張“席夢思”床 - 天天要聞

浙江發現黑熊蹤跡,熊媽媽帶着倆熊孩子:偷吃蜂蜜,還搭了張“席夢思”床

浙江又發現黑熊蹤跡了!而且,這次是一隻熊媽媽,帶着倆熊孩子!劉芝坤,衢州江山仙霞嶺自然保護區深坑口管理站站長。上周,他在梳理紅外相機的拍攝影像時,發現了三段清晰的黑熊視頻,視頻中,黑熊一家三口在夜晚覓食,甚至還拍到了兩隻小熊在竹林間撒潑打滾。這是黑熊2025年在浙江的第二次現身。微博上,近年來在開化、常...
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兒子大了,媽也得學會放手 - 天天要聞

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兒子大了,媽也得學會放手

高三那點事兒,做過父母的都懂。辭職、租房、陪讀,咱們中國爸媽特別是媽媽,為了孩子什麼都豁得出去。別說小出租屋蝸居一年,天塌下來都認。有誰不是想着:“我再堅持堅持,他就能上一所好學校!”但是時代變了,眼下陪讀早把家變成了“全職保姆加心理諮詢室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 天天要聞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原來,你會經歷必須經歷,你會走過必須走過的,你會失去不可避免的,你會承受難以承受的,你會撐住不能撐住的,你會肩負必須肩負的一切,這就是人生。
一個人(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一個人(深度好文)

自誕生至終結,無人能全程相伴。父母會老去,留下我們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朋友會散落在天涯,各自追尋夢想;愛人或許也會在某個轉角離去,留下我們獨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孤獨,並非我們主動選擇,而是生命賦予的必然課題。周國平曾言:“孤獨是人的宿命。”學會與孤獨共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