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溪(南京師範大學)
4月23日,重慶一高鐵上兩名女子發生激烈爭吵,引網友熱議。今早,“嬰兒高鐵上哭鬧女子和寶媽對罵”衝上熱搜第一。視頻中,前排女子對着后座帶娃的女子怒吼:“不要帶個孩子就不得了。”女子稱她本想睡覺,卻因後排嬰兒一直在耳邊吵鬧而影響睡眠。寶媽也和這名女子互罵:“那你是個孕婦你也不得了。”(4月25日 上觀新聞)
對此,有網友表示,父母應當在公共空間里約束好、管理好孩子的行為,不要影響到他人。而更多的網友站出來力挺這位帶嬰兒的寶媽,認為小月齡的嬰兒尚不具備自控力和認知力,當孩子感受到周遭環境的變化時,本能的反應就是哭泣,成人應該對此情況多一份包容與理解。更有網友直言:“一個是真嬰兒,無法控制自己。一個是巨嬰。什麼都要別人依着自己。社會需要真嬰兒跟成年人一樣。他們自己取代嬰兒,成為全社會的嬰兒。全社會都要照顧她們。”
近年來,乘客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時被“熊孩子”不當行為打擾導致雙方產生矛盾的新聞數不勝數,遠離“熊孩子”和“熊家長”似乎已經成為社會共識。與此區別的是,當嬰幼兒這種無法控制、出於本能的行為給公共空間內的其他人帶來困擾成為公共議題時,社會應該如何對待?筆者認為,應當設立“母嬰車廂”或獨立的“母嬰室”,給予帶娃父母以現實關懷,切實保障特殊群體的出行權益。
目前國內的高鐵中並沒有設置獨立的母嬰室,給嬰兒換尿布、哺乳等需求只能在五車廂的無障礙衛生間中解決,如若遇到乘車高峰期,衛生間的佔用率高,長時間佔用衛生間哺乳也並非良策。有些寶媽甚至在帶娃出行經驗中說,有哺乳、哄睡、吸奶等需求的媽媽可以與列車員商量,在列車員休息室中滿足此類需求。誠然,現有的設施和經驗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母嬰出行的困境,但是力度遠遠不夠。列車員休息室和無障礙衛生間都是有其專有職能的設施,它們也許可以解決燃眉之急,卻無法成為母嬰室的替代品。母嬰室的存在,不僅能為育兒父母提供合理、確定、私密的區域護理嬰兒,更是社會對育兒問題高度關注和人文關懷的體現。
高鐵“靜音車廂”的推行,說明運營者已經意識到在現代社會提供人性化高質量服務的重要性。而在此類事件頻發的當下,“治標不治本”地將矛盾轉移給乘客是運營者的失責,做好車廂分類或者更人性化、更細節化的管理,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