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一粒沙,落在每個人身上,就成了一座大山。
疫情以來,每個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
這也讓人看清了生活的本質,就是不斷與風險抗衡。
正如沈石溪在《野犬女皇》中所說,“風險無處不在,風險無時不在。對野狗來說,生活就是戰勝一連串風險的過程。”
在這樣的情況下,磨鍊抵禦風險的能力就尤為重要,尤其是以下3種能力:
1.多存錢,有抵抗風險的能力
知乎上有個直擊內心的問題:“你什麼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該存錢了?”
有個高贊回答令人心酸。
這位答主遇到的算不上生死攸關的大事,起因只是女兒生病,做了檢查,結果顯示腺樣體肥大。
這並不影響女兒的身體健康,但如果不切除,可能會變成腺樣體樣貌,牙齒不均、上唇增厚等。
答主的女兒從小愛美,喜歡穿漂亮裙子拍照,一想到以後女兒會變醜,答主就很難受。
可是手術費用需要兩萬,如果要整牙,還要再加兩萬。
整整四萬的費用,成了懸在答主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沒有存款,甚至連女兒的面容都無法成全。
金錢,是生活的基石。
沒有金錢,寸步難行。
法國作家皮耶·勒梅特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句名言:“一切都開始於金錢問題,或者,結束於金錢問題。”
有了存款,才能在職場被刁難時,有底氣說不;
有了存款,才可以在大額支出時,有底氣說買;
有了存款,才擁有對人生的選擇權。
一日一錢,千日千錢。
多存錢,才能應對生活風險。

2.少投機,減少掉陷阱的概率
馬克・吐溫認為,“每一個人一生都有兩種時候不應該投機冒險:一是他有本錢投機的時候,二是他干不起的時候。”
投資和投機看似只有一字之差,本質卻天差地別。
投資,是在搜集資料、理智分析後得出有潛力的結論。
投機,則往往是跟風行事,沒有獨立思考,全憑運氣。
投資雖有成敗,但心中有數就不慌。

可投機之人,根本分不清面前的機會是蜜糖還是砒霜,傻傻投入,最後落得一場空。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主角克里斯一開始就是個投機者。
看到醫療器械市場火熱,就忙不迭地把全部積蓄投入其中,希望藉此暴富。
可現實給了他一記重鎚,他進貨的醫療機械操作難度高,價格也不便宜,醫療人員根本看不上。
無奈之下,他和妻子只能一邊做銷售員四處賣貨,一邊尋找新的工作維持生計。
即便如此,他的財務狀況還是越來越差,瀕臨破產,妻子看不到希望,果斷抽身離去。
好好的家庭,就因為克里斯的一時投機分崩離析。
投機,投入的是一切,博的卻是未知。
真正聰明的人,從不選擇這條捷徑,而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正如克里斯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正視並改正,以成為股票經紀人為目標,努力學習,最終改變了人生。
普通人,本錢不多,只有減少投機,減少掉入陷阱的次數,才能保住財富。
3.別失業,才能不被時代拋棄
工作,不僅僅能夠養家糊口,更重要的是能夠連接個人與社會。
身為職業經理人,需要不斷學習金融知識、了解金融市場,才能給出建議;
作為文字工作者,也要不斷磨鍊寫作能力,了解世事變遷,積累學識素材。
工作給我們的絕不止一份工資,還有見識、朋友和工作能力。
一旦失去工作,人很容易跟社會脫節。
民國女作家蘇青,也曾通過撰寫自己的婚姻生活,獲得文學界青睞。
她不僅靠寫作收入養活了自己和孩子,還通過創辦雜誌認識了不少名人,生活多姿多彩。
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寫作環境並不安穩。
蘇青有十年多年的時間無法安心寫作,困頓於生活,也慢慢地與快速發展的社會脫了節。
等到一切塵埃落定,想要再撿起寫作時,蘇青發現讀者不買賬了。
落後的思維與文字,與時代格格不入,她的作品早已無人問津。
時代是不斷變化的,身處工作的環境,人或多或少會被裹挾着向前。
而一旦失去工作,很少有人能夠自驅前進,往往是陷在舒適圈中,安心享樂。
俗話說得好,“因為需要工作而去工作,不是因為有了工作而去工作。”
未來的日子中,盡量別失業,保持與社會的連接,才能不斷積累財富。

奧修在《勇氣》里說過:“在完全的自由當中,一切的可能都是敞開的,沒有什麼是固定的,保持警覺,你沒有別條路可走”。
後疫情時代,沒有什麼是確定的。身為普通人,要學會:
多存錢,給足生活的底氣;
少投機,保住自己的錢袋;
別失業,保持向上的動力。
願你我都能不斷成長,未來財源滾滾,生活幸福。
-END-
作者簡介:雲中。一個喜歡寫作的新媒體人,筆耕不輟,期待未來。
平台簡介:
顧一宸,青年作家,專註於情感治癒和勵志分享,寫暖床故事,潑酸辣雞湯。
著有《如果覺得委屈就成為你想要的光》《我與你的驚喜是剛剛好的相遇》《管他努力有沒有回報,拼過才是人生》《寫作變現:新媒體爆款高效進階》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