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曆的元旦剛剛過去,農曆的春節即將到來。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擁有一系列配套的節日活動,比如吃餃子、除夕守歲,其中,貼春聯也是春節的一大重要亮點。

春聯或自家手寫,或從他處購買。總之無論如何,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除夕夜給家門貼上紅紅火火的新春聯。
貼春聯這一習俗並非現代人的發明,本文便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對“貼春聯”這一習俗進行介紹。

廣義的春聯在古代叫作“桃符”,指古人於辭舊迎新之際,在桃木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在紅紙上畫上二神的畫像,懸掛或張貼在門上,起到驅邪的作用。
這一習俗最早見於東漢年間的記載。比如東漢人應劭的《風俗通義》卷八寫道:
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也。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
張衡的《東京賦》中也有文字描寫了洛陽當時貼桃符的習俗:
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
南北朝時期,春節貼桃符的習俗更加普遍,時人對桃符進行了一定修改,在神荼、鬱壘二神等基礎元素之上,還會畫上雞這種動物。
這是由於過年被稱為“六畜日”,初一到初六對應着六種牲畜,分別是雞、狗、豬、羊、牛、馬,因此初一也被稱為“雞日”,寓意着新的一歲。
同時,雞這種動物本身也是中國人眼裡的吉祥物,它被視作“五德之禽”,是諸多美好意象的集合體。因此,在桃符上畫雞,也是古人不斷為桃符追加美好寓意的一部分。

狹義的春聯也就是以對仗和精巧為特色的一種文學形式。目前中國歷史上有史可循的第一幅春聯,是五代後蜀主孟昶所題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一春聯書寫於桃符板上,屬於從桃符向春聯過渡的體現。

雖然我們現在把文字形式的春聯稱為“春聯”,但古人依舊習慣把它稱為“桃符”,北宋到元代的記載中,大多使用“桃符”這一稱謂。
比如耳熟能詳的王安石的《元日》一詩,其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樣一句。
大明帝國開創者——明太祖朱元璋,有“對聯天子”的美稱,原因就在於,相較於歷代皇帝,他在對聯上有着極大的興趣。
正因為在對聯方面的極大興趣,他不僅自己喜歡寫對聯,還要用對聯來考自己的兒孫和大臣,諸多記載和民間故事皆可印證。
一日朱元璋攜皇太孫朱允炆和皇四子朱棣前往馬苑,一陣風吹得馬尾揚起,朱元璋便出了個上聯讓二人來對,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
朱允炆對了“雨打羊毛一片氈”,而朱棣的回答則是“日照龍鱗萬點金”。大家覺得二人對得孰好孰壞呢?
明清兩代普遍張貼春聯,這一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在春聯發展史上,其要素也在逐漸變動。
桃符的基本要素,神荼、鬱壘二神演變為秦瓊、尉遲敬德等門神,雞這一元素也逐漸被省略。而春聯的文化意義,也從最初的辟邪驅鬼,變為了祥和太平、迎祥納福等寓意。

那麼今年,你為自家選擇的春聯是什麼內容呢?
參考文章:
王永寬.桃符演變為春聯的文化探討[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0(02):8-12.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繫【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