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跟孩子有效達成共識
快點吃飯,不然等一下不帶你出去玩。
趕緊完成作業,今天不給看電視了。
看着我寫這個字,要先寫橫,再寫豎,為什麼你就是不聽呢?
......
這種對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也經常性失敗。
以前我帶過晚輔班,非常清楚知道這些話對於本身就很自覺地完成自己任務的孩子來說,就是廢話。
對於那些厭學、不願意寫作業,更是一句廢話,因為他們壓根也不會聽你了。
面對孩子的不聽話行為,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跟我們達成共識,能自主自覺的去完成任務,於是會非常着急的給予建議或者命令,讓孩子能去執行落地。
實際上,孩子根本不需要你的建議,他們內心更加渴求的是
被看見。
我跟愛人溝通中,都會謹慎使用以下幾個詞語:
經常、總是、常常.....
等這些時間限定的詞語,我都統稱為 情緒詞語。
因為這些詞語的添加,往往有誇大、不現實的作用。
例如:
你總是不聽我的話,你看,這次你就吃虧了。
你每次都這麼晚到,準時一次就這麼難了嗎?
可現實是:
但真的從來沒有聽過對方的意見嗎?
難道真的沒有準時過一次嗎?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但就是這些不恰當的表達、情緒的訴求,導致另一方感到 不舒服、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看見。
國慶假期應該有不少人都希望帶孩子外出旅遊,放鬆放鬆。但旅遊往往又成了很多父母頭疼的過程,因為孩子經常會變成旅途的 拖油瓶。
比如,爬山,孩子沒走幾步路就喊着要爸爸抱抱,因為累了。
旅遊區吃飯的時候,孩子糾結了半天,都不知道吃什麼,但後面有一堆人排隊。
但這些都不是孩子故意的,他們都在做真實的自己。
孩子累了就想歇一歇;遇到很多的好吃的時候,會糾結一會吃什麼。
作為更成熟、見過世面的成年人,反而更加需要幫助孩子們觀察自己,並協助他們表達出來。
例如,孩子要抱抱,爸爸蹲下來說一句,是累了嗎?我們一起休息一下吧。
孩子突然不想寫作業了,可以問一句,是累了要休息還是遇到不懂的題目了嗎?
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他們的,反而讓雙方的溝通更加的順暢。
最後的話
想讓孩子配合我們的工作,首先要描述出孩子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是什麼,了解他們行為的原因。
因為孩子的語言體系是不完整的,詞彙量也遠遠不夠我們的多。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我們往往習慣性地批評,並給出建議。
但忽略了孩子這個行為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多一分觀察、多一分了解,
孩子也會與我們走得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