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有一篇關於“鬆弛感”的文章,受到很多讀者喜愛:做“鬆弛”的人,才能有“鬆弛”的家!那“鬆弛”到底是個什麼狀態?
今天通過兩個師範生的故事,我們繼續來聊聊:給孩子打造一個具有鬆弛感的成長環境,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前兩天我讀到一個點贊很多的帖子,女孩@deer師範研究生畢業,秋招投了很多學校還在等通知,正處於一段失落和不知所措的階段,擔心如果沒有學校要她怎麼辦?
於是,她和媽媽有了以下對話:▼
“只要這是你想要的,媽媽全力支持。”
“我女兒讀了這麼多年書,休息兩年怎麼了?”
“可以嘗試其他的工作啊,又不非得做老師。”
媽媽的態度不僅僅感動了女兒,也讓讀者們感觸很深,有很多跟樓主經歷類似的讀者,但他們在壓力最大的時候,從父母那兒得到是不被理解和質疑:
許多人都追溯,自己的緊張感就是從原生家庭中來:別人能考上就你考不上?總覺得父母認為考公務員並非難事,可是真的好難……
在競爭激烈的時代下,那些“不給孩子壓力”的父母讓人狠狠地羨慕住了:父母無條件支持,自己平安健康就是他們最大的願望。▼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師範生的故事,來自於豆瓣@一簇發里蓋。
在這個故事裡,我發現想要打造具有鬆弛感的家庭氛圍,存在着一個小秘訣:
樓主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有分離焦慮很愛哭,字也寫不好五大三粗力透紙背衝破“田格”,一點也不像同桌的秀氣小姑娘。樓主爸媽商量了一下,決定找老師談談,帶了好多水果,滿臉堆笑,和老師談的是:“您別讓我們家孩子寫作業了,她在這裡高興就行。”
讀小學時,樓主社恐嚴重,上課不敢舉手發言,儘管她是班上成績領先的小朋友,仍然會在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躲起呈鴕鳥狀。老師都非常發愁:“這個孩子學習挺認真的,但是性格可以更開朗。”樓主聽了更愁,回家找媽媽哭訴,媽媽開完笑跟她說:“沒事沒事,那我們就在老師提問的時候躲得更低一點就好啦。”
社恐的問題一直困擾着樓主,她非常想改變,想和自己較勁,她大一參加了辯論隊,果不其然,臨場太緊張導致隊伍輸掉了比賽,樓主一邊哭一邊給媽媽打電話,媽媽安慰她:“沒事沒事,我們以後少上台演講就行。”
大三樓主參加了支教隊,需要反覆要試講,她每次都沒辦法把一節課講好,媽媽說:“沒事,我們以後可以不當老師嘛。”大四統計學學不會,媽媽說:“能別補考就行,如果沒辦法,掛科也不怕。”私下裡,媽媽給樓主找來了很多參考資料。
考研第一年樓主沒考上,恰逢家裡生意出現經濟危機,爺爺查出癌症晚期。樓主猶豫出來找工作還是二戰考研,媽媽告訴女兒:
“如果你想繼續讀書就二戰,我預估現在的情況還不用你馬上出來賺錢貼補家用,如果我們需要你賺錢一定會如實告訴你,我相信你也會很願意幫家庭,那麼現在沒有這個情況,我們不用演相濡以沫的苦情劇,你大膽去備考,該花的錢找我商量,互相透明,多溝通,不要道德負擔”。
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到研究生畢業後,樓主的父母都是用“佛系”的教育方式,面對“糟糕”的情況,雖然父母都會勸女兒不用太勉強自己,不過最後的結果都讓雙方欣喜,比如樓主在後來的演講比賽中,拿過第一名。
樓主說:“每次感覺自己已經在躺平的時候,危機感就叫我起來工作,每次焦慮困苦的時候他們(父母)就是我的減速帶。”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總結這樣的家庭環境,我第一能想到的也是“鬆弛感”。
最近我在和一些家長交流時,聊起在焦慮內卷的環境下,很難松下來,會問我怎麼才能夠實現鬆弛感?
現在我有了一個很好小秘訣:那就是在特定的時候,去做孩子的“減速帶”,讓家庭“鬆弛”下來。
在上面第二個家庭中,每次女兒處於困境的時候,父母就成為了女兒的一條“減速帶”。他們知道女兒時常會焦慮困苦,所以就成為“減速帶”來教給女兒擁有允許發生任何事的勇氣,在糟糕的情況下,依舊要維持情緒穩定,內心更放鬆。碰到女兒的過錯,沒有指責,沒有落井下石,始終給女兒傳遞出一種平穩的情緒狀態。
後來,樓主也補充了一點家庭生活的小細節,這麼開明的父母也不是什麼高知或來自富裕家庭,父母高中畢業後就開始闖蕩江湖,開了二十幾年的小店鋪,是勤勞的底層勞動人民,社保自己交,交到去年可以開始拿退休金了。
樓主媽媽最近成人高考上岸,開始讀會計學,天天在視頻網站上看經濟學的課。媽媽覺得現在55歲,讀完5年書,到了60歲畢業後她還想去上班。
此外媽媽也常給爸爸買書看,並“警告”他:不讀書就會變成大啤酒肚的油膩男!媽媽總給爸爸營造一種感覺——現在還年輕,路在腳下。
↑ 樓主爸爸在群里除了分享老年歌曲之外,就是發他當日的讀書心得
那些處於鬆弛家庭關係里的孩子,真的很讓人羨慕!
家庭教育有一條黃金法則是:關係大於教育。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後,家長才有機會影響到孩子。這時,親子關係中的這條“減速帶”,就額外重要。
最後,給大家分享這樣一個例子:▼
酸奶打翻了,小孩子一定也很慌張,這時一句“It’s ok”,就是一條父母給孩子的“減速帶”。
遇事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相比家長劈頭蓋臉地責備,或者讓一個正恐懼中的孩子在眾目睽睽之下去擦地上的酸奶,拍一拍孩子,說“It’s ok”真的讓人舒服很多,這樣的環境就是充滿鬆弛的。
阿德勒心理學提出:“橫向關係”才是人際關係中的最佳狀態。
在縱向關係中,包含着一種權力導向,即父母高於孩子,背後的目的是試圖操控孩子。和縱向關係中的“權力導向”不同,橫向關係更能接納彼此差異,注重平等、互相尊重、共同協調的關係。
好的教育,就是要和孩子建立起“橫向關係”,有“減速帶”、有鬆弛感、有溝通、有尊重、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