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的萱萱一蹦一跳地進了家門,外公領着一袋零食跟在後面,一看到媽媽不愉的臉色,外公忙解釋:“不買她會不高興,我也沒有辦法。”奇奇媽媽正在給1歲的奇奇刷牙,雖然以前能夠乖乖配合刷牙,但是到了一歲自我意識爆棚,連躺下都不願意的年齡,奇奇現在刷牙總是會掙扎和哭鬧。外婆聞聲衝進房間:“幹嘛總是惹他哭?”少吃零食、堅持刷牙是合適的規則,可是當合適的規則會讓孩子不高興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堅持嗎?
好規則不一定讓人愉快
恰當的紀律和規則並不意味着所有的人會愉快的接受,對於成年人也是如此。例如很多人不喜歡準時上班這個規定,我也是如此。但是我們都能夠接受這個規則,因為我們能夠理解如果沒有這個規則,很多工作沒有辦法順利的進行。這是一條恰當的規則,所以即使我們不喜歡,也能夠心甘情願地接受和遵守。
年幼的孩子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好吃、好玩最重要,他們不太理解自己某些行為不健康、不安全或者妨礙到別人,一被制止就會不高興、發脾氣。但是他們正在家長們設定的界限中學習紀律和規則,逐漸變得通情達理起來。家長不引導,他們可能會一直保持“我開心最重要”的狀態。
恰當的規則讓人更有安全感
在門診中,常有家長擔心給孩子立規則,會讓孩子太約束,沒有安全感。實際上,規則和自由並不矛盾,“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家庭教育》),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們活潑可愛,但是並不希望他們成為別人口中放肆的“熊孩子”。
規則並不會傷害安全感,恰恰相反,恰當的規則讓孩子更有安全感。美國心理學家杜布森博士有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懸崖邊上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着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欄杆就是界限(規則)。知道界限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什麼是恰當的規則?
哈,這真不是簡單能夠回答的問題,推薦大家看看陳忻老師的文章(文章鏈接規則意味着什麼?如何執行規則?),裡面提到規則要遵循孩子發展的規律。孩子發展的規律又是怎樣的呢?有時間的話,看看陳忻老師的《整體養育》這本書。
執行規則時孩子哭鬧怎麼辦?
很多家長可能知道,應該“溫柔而堅定”地對待孩子的哭鬧,可是實踐中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溫柔的僵持”,在溫柔地說不行後,面對孩子的哭鬧不知道還可以怎麼做。在陳忻老師這篇文章的後半部分細緻地講到了規則的執行(文章鏈接規則意味着什麼?如何執行規則?),怎樣來減少孩子反抗規則的哭鬧。例如通過繪本、遊戲、舉例等方式讓孩子更能理解規則,用遊戲的、靈活的方式讓孩子更樂意遵守規則。
受到家人的責備怎麼辦?
開篇兩歲的萱萱外婆聞聲衝進房間:“幹嘛總是惹他哭?”這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很容易瞬間被帶入一種“惹禍者”的身份,彷彿孩子哭是我們做了錯事。
其實外婆之所以會盡全力避免讓孩子哭,孩子一哭就很着急焦慮,往往是因為長輩們把孩子哭和一些本不一定相關的涵義聯繫在了一起,例如孩子哭意味着“孩子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大人沒有做好養育者的責任”、“孩子哭很吵鬧,讓人很心煩,就是故意給我找麻煩”等等,他們實際上討厭的是哭聲背後的這些他們內心的解讀。而作為孩子父母的我們需要了解,孩子哭並不是只有這些負面的解讀,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是學習新技能的潤滑劑。面對孩子哭時長輩的壞情緒,並不需要成為放棄教育孩子的理由。
做一個不怕孩子不高興的家長
我並不是說,我們要做一個不顧孩子感受,故意惹孩子不高興的家長。只不過,怕孩子不高興的家長可能會盡量迴避這種情緒,例如不敢堅持恰當的規則,怕惹孩子生氣;也可能會忽視孩子的情緒,例如在孩子不高興的時候不理睬他,或者給一些好吃好玩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還可能會去壓抑孩子的情緒,例如指責孩子不應該不高興。做一個不怕孩子不高興的家長,該管教的時候管教,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也能理解孩子,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不過,鬱悶的是,作為家裡唯一不怕女兒不高興的家長,在女兒需要管教的時候,大家會一致對我說:“你去搞定她。”
本文作者:鍾樂,卓正兒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