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娃,錢包比臉還乾淨。”
這句話閨蜜從年前念叨到年末,第一次當母親的她,還沒興奮一個月,就開始抱怨,養孩子太花錢了。
帶娃一個月,白打工一年。奶粉、尿布、寶寶衣服、鞋子、玩具、嬰兒車……一大堆需要花錢的東西,過去還不能了解為何總有寶媽抱怨窮。
直到自己當了媽,才知道到處都是“消費陷阱”,明明知道寶寶現在暫時還用不上,但一聽“為了寶寶好”,立馬忍不住“野性消費”。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如果你也是跟我閨蜜一樣的“養娃奴”,請注意:你們的日子可能越過越窮,需要及時清醒過來,否則孩子將來也會跟着你受苦。
生娃後日子越過越窮的幾類家庭
1、媽媽全職在家的家庭
很多女性在結婚生子以後,選擇慢慢退出職場,開始全身心在家照顧孩子,其中也不乏很多95後新生代媽媽。
《2019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中就指出,中國年輕父母全職在家的比例逐年提升,佔比已經達到58.6%,其中95後全職媽媽就佔82%。
但很湊巧的是,這類女性又是主要的消費人群。
她們在子女的物質生活和教育的投資上絲毫不手軟,總是想要給孩子們“最好”的,別人家有的自己也得有,結果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
由於媽媽們全職在家,養家的責任就全部由丈夫一人承擔,原本的生活質量本身就有所下降,如果這時還不懂得“開源節流”,依舊為了追求“精緻生活”而去消費很多沒必要的東西,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中。
2、家人彼此不同心的家庭
一個家庭要想越過越好,那就得一家人同心,共同進退才行。
特別是老人和年輕的夫妻之間更要搞好關係,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如果說老人完全不管子女,在孩子生娃後的幾年,既不出錢又不出力,可能就會導致年輕的子女們過得比較艱難。
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尚可,生娃以後還能請保姆或者育兒嫂來幫着帶娃,年輕父母的壓力會少很多,還能安心出門工作,賺錢也更有動力,家庭的幸福生活指數更高。
可如果家庭經濟普通,年輕夫妻可能就沒有閑錢來請人幫忙帶娃,而我們又知道,養育孩子需要耗費財力和精力,父母一邊為著賺錢養家而焦頭爛額,回到家還得處理各種爛攤子,心累程度可想而知。
如果老人不能夠多加理解,這時候還伸手向孩子們要錢,絲毫不懂得節省,就更會導致年輕夫妻的育兒生活雪上加霜。
3、不務正業的家庭
經常聽到別人說,等你成家立業,有了孩子以後,自然就成熟了。
可這句話未免正確,周圍見過太多父母,他們就算生了小孩依舊不務正業,成天在家好吃懶做,壓根沒有承擔起當父母的責任,更加沒有育兒緊迫感。
例如,我之前認識的一對夫妻,兩人從結婚就沒有工作,家裡人前腳安排好的工作,沒幹幾天就覺得累,然後任性辭職。
父母總以為生了小孩以後,兒子兒媳總該收收心,可事實證明“人性難改“。夫妻倆依舊能厚着臉皮向家裡討要“生活費”,還美其名曰都是給孩子的。
有這樣的父母,日子肯定是越過越窮,如果不早日醒悟,日後恐怕孩子也要跟着吃苦受罪。
延伸閱讀:如何避免自己生娃後經濟窘迫?
1、提前做好規劃,注意理財
在生孩子以前,父母就要提前規劃好平日的家庭開支,儘力多攢一點錢。
沒必要陷入消費陷阱中,每天買買買,結果到最後只享受到了短暫的拆快遞的快樂,錢卻一分沒存住,等有了孩子以後後悔已經來不及。
建議大家平日里可以多學習理財,把工資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用來存定期,一部分理財,另一部分作為日常開銷。
2、減少在育兒上的投入,不盲目攀比
專家建議,把養娃的開銷控制在家庭總收入的30%以內,這更能保障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還能省下一大筆錢。
像孩子還小的時候,衣服和鞋子沒必要買太多,可以穿穿親朋好友給的舊衣服,畢竟這個年紀的小孩一天一個樣,衣服太多也是浪費。
而且日常的用品選擇自己消費能力以內的,以安全和舒適為主,很多時候並不是貴的就代表合適,有些品牌溢價嚴重,質量其實挺一般。
再者,如果給孩子選興趣班,建議1~2個就好,太多一是浪費錢,二來小孩精力有限,最後很可能堅持不下去,在這一點上大家沒必要互相攀比,一定要比別人家報得多。
3、可以找一份副業
例如送外賣、開順風車,或者做手工、自媒體等,雖然會辛苦一點,但也能讓大家的日子能好過一些,相信努力的人總會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