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緒容易在受到外界刺激影響的情況下,做出違背內心真實想法的不理智行為。
這也就有了那句老生常談的話: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其實這恰恰也是情緒管理的表現。
情緒管理:指的是因為自身或客觀事物存在因素,導致心理的波動頻率失常,能夠通過控制駕馭的自我調節管理手段,達到一種平和穩定的理想結果。
體現在親子關係的教育上,更見其重要性。
小西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甩東西,製造矛盾。
經了解,她的父親喜怒無常,高興的時候,家裡看起來就是一派和氣。遇到不順的事情,就在家裡牢騷滿天,總拿她和母親來出氣。
而小西正是因為父母的情緒不穩定,導致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藉由發脾氣、甩東西來掩蓋內心力量不夠強大的表現。
同樣的小浩同學,雖然家境一般,但卻溫和有禮、做事有條不紊、總是不急不躁,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
通過了解,發現他的父母從來就沒有大聲對他呵斥過,遇事都是冷靜平和處理,這讓他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因而受益匪淺。
就也說明情緒波動控制在一個平和自然的穩定狀態下,不但父母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真實感受和意思,孩子在接收到來自父母傳遞的訊息時,也能夠及時準確判斷,並做出積極的回應。
父母情緒穩定,帶給孩子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1】獲得安全感
當父母情緒穩定時,家庭關係會營造出溫馨而融洽的氛圍,這讓孩子的身心能夠處於一種舒適而放鬆的狀態,滿足了內心深處對環境要求的一個最基本願望,解除對外界風險的恐懼心理,從而形成一種穩定而安全的特徵。
【2】性格溫和
情緒穩定的父母,沒有大吼大叫的失控場面,也就不會給孩子帶來一種戰戰兢兢的緊繃感,從而讓孩子的精神世界得到充沛的滋養。
精神世界的豐盈,形成了一種積極而健康的良性循環,讓孩子在自我性格的塑造上,內心柔軟、慈悲,在待人接物上更具備柔和而溫暖的力量。
【3】處事穩重
父母的情緒穩定,就是以身作則的示範,能夠讓孩子為之學習模仿的榜樣。
情緒穩定的背後,本身就涵蓋了理解尊重的包容成分在內,所以在為人處世方面,能夠做到通情達理、換位思考。
通過學習榜樣的能量,讓孩子在成長過程的解決問題能力表現中,做到處事不驚、淡然應對的從容不迫。
往期文章導讀 ↓ ↓ ↓
「親子教育」第三講:孩子說“我不想活了。”看看這個媽媽怎麼做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寶貴的留言,一起分享成長過程的點滴。
我是謙言海語,歡迎點擊【關注】+【收藏】,將第一時間呈現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