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世間》當中說道:“愚笨的孩子,其實是來報恩的。”
生活當中彷彿“笨人”這個詞多少有點不受人待見,因為好像代表着無知與不靈光。
但實際上“笨人”的狀態恰恰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因為那並不是一種愚笨的象徵,反而是一種特殊的快樂。
我認為,人生漫漫,要適當地學會做個“笨人”。
01.學會“笨人”的鈍感力
渡邊淳一曾說:“所謂‘鈍感力’,即‘遲鈍之力’,亦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傷痛,即不要過分敏感。”
那麼什麼叫做鈍感力呢,簡單來說就是讓情緒模糊一些,成為一個相對讓情緒遲鈍的人。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講了這樣一個例子:
那是一位母親,她有兩個小孩,一個性格開朗、大大咧咧,而另一個性格敏感,但很懂事。
那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母親,她輕快地表述了她兩個孩子的區別。
那個開朗的孩子平時做什麼事情都不太在乎別人的感受,而大多數都是以自己為中心,所以她媽媽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她來說都沒什麼影響。
她的媽媽說:我的臉在她面前就是一個模糊的馬賽克。
而另一個孩子則非常敏感,一言一行,甚至一個微妙的表情,她都會關注到,並且做出反應。
她總會問媽媽:媽媽你不開心了嗎,是我惹你生氣了嗎。
這就是是否具有“鈍感力”的區別。
我們生活當中也許覺得第一個孩子沒心沒肺,而第二個孩子貼心懂事,但說實話,如果要我選擇我希望活成第二個孩子的模樣。
因為過多地關注別人非常容易產生情緒化,也容易陷入到情感的波動當中去。
情緒這一情愫相對來說有利有弊,好處在於能夠讓我們與他人有更強的共情力,更容易體會到世間的喜怒哀樂。
可當你遇見生活的不痛快的時候,也會加倍地感受到困窘帶來的痛苦。
所以說培養“鈍感力”很重要,不要把別人的話與表情太放在心上,也不要過度解讀別人的弦外之音,你要做的就是成為自己。
我們生活當中讓自己快樂很重要,當然讓你愛的人快樂也非常重要。
不過我們還是要適當地讓自己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所裹挾,成為我們認為最好的自己就好了,別人怎麼說都無所謂。
這個時候,我希望你能夠成為那個擁有“鈍感力”的“小笨蛋”。
02.假裝自己是個“笨人”
“古人有句話叫做:大智若愚。”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笨笨的人反而很有福,好像老天總會額外的偏袒他們一些。
那是因為笨人不會招惹是非,也不會惹人嫉恨。
聰明的人在世界上好像精打細算,任何事情都要提前謀劃,甚至來說要選擇最最適當的道路。
並且他們在生活當中也往往是鋒芒畢露,各種各樣的精彩生活、快意人生都被顯示得淋漓盡致。
他們奮力地想要向世人展示他們優秀的才能、極高水準的工作水平、以及無所不能的全才人設。
這的的確確會受到老闆的賞識,但另一方面也會遭受到許許多多的關注與惡意。
適當地做個“笨人”就是要你學會謙虛待人,能夠“扮豬吃老虎”。
有些大佬從來不會肆意的宣揚出自己多麼優秀,有多麼牛的才能,他們反而會默默無聞的等待時機。
因為你也不知道別人擁有怎樣的身份與能力,有時候刻意地表現自己就是一種外露,將自己置身於“公眾”之下。
有時候慢慢地等待,慢慢的熟悉也很重要,不要一下子就全部攤牌。
好好地提升自己,將自己處於一種相對隱藏的位置與神秘的身份,更容易佔據主動地位。
03.“笨人”也需要彈性勢能
“笨人總是會用最簡單的方式去達到他們的目標”。
看起來笨人好像都很愚蠢,但是他們往往具有常人所不能及的一種精神,那就是毅力。
聰明的人會想東想西、怕這怕那,因為他們聰敏的頭腦總會想各種最佳途徑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笨人雖然方式不靈光,但他們具有世界上最缺乏的一種品質,那就是堅持自己。
用自己的方式去成就自己,人們都說“笨鳥先飛”,因為他們明白自己的位置,他們就更容易積極的行動,從而成功。
而聰敏的人會想着規避各種風險,各種理論,甚至可能因為自己的情緒困擾而遲遲拖延,他們的目標會遠比“笨人”的目標遠得多。
那是因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任何一個領域都需要“笨人”用簡單的方式,最愚笨的頭腦,一遍一遍地將那個領域做好。
也只有“笨人”才會堅持不懈地做到不放棄,這也許就是一種上天的恩賜,從一種無能進化為另一種天賦。
我們生活都在苦苦尋找自己的最優解,實際上最愚笨的方式就是紮根到底,不斷挖掘到最底端,就會告訴你答案。
這也許就是“笨人”的彈性勢能。
任何一種彈性機制,都是在過力之後所產生的回力反彈效應,就像一根皮筋,捅出去會彈回來一樣。
笨人的彈性勢能就在於,不斷深挖之後所產生的結果,那就是答案。
所以適當地學會做個“笨人”吧,那也許並不是你的短缺,反而會成為你的另一種天選。
(本文由木潯情感首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