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很多幼兒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這些情緒問題會影響訓練的進行和效率,今天的案例分析,就為大家分享宜童的老師如何幫助幼兒穩定情緒提高訓練效率。
基本情況
男孩,6歲,情緒比較敏感,有些焦慮,容易緊張,導致說話有結巴的現象,刻板行為是手指敲桌子,頻繁翻閱卡片,情緒被激惹後會哭叫和頻繁敲桌子。害怕與他人打招呼,溝通交流,不喜歡與陌生人接觸,包括新換的老師在內,坐在座位上後,會表現的很焦慮,一直翻閱卡片,在做練習時,不想做了或者稍有些難度,都會大叫、哭鬧,也不願意被觸碰,很長時間才能平復。情緒的波動很容易影響正常訓練的進行,因此改善幼兒的情緒是提高訓練效率的必要因素。
改善方法
1、建立信任關係,穩定情緒,讓幼兒接受新老師,願意一起遊戲、互動
開始時,幼兒一上樓就一直哭,想找爸爸,不想和這個不熟悉的老師一起玩,於是我就與幼兒一起玩吹泡泡、聽音樂、做一些簡單的生活性的指令,慢慢的幼兒可以接受與我觸碰,但是當進行項目時,遇到了新的知識內容,還是會哭叫,但是這時的哭叫目的很明顯,就是不想做了,或者覺得太難了,老師引導幼兒用語言說出內心的感受,有時說出來後,雖然繼續該項目,但是幼兒的情緒已經緩解,因為老師懂他了,他也逐漸能夠接受有一點點難度的東西。後來漸漸的做一些有肢體接觸的遊戲,比如《炒蘿蔔》《爬呀爬》,抓癢遊戲等,他開始接受並喜歡被抓癢,玩得很開心。
2、接受他人、開始與外界交流互動
快下課時,會請旁邊的小朋友來給幼兒做一次分享,讓幼兒被動的接受別人的靠近與分享。幼兒沒有排斥,但是有些靦腆。在老師的陪伴下其他小朋友與幼兒分享了玩具和海苔。
3、快樂表達,與他人分享互動交流
在玩了一會小朋友分享的玩具後,老師讓幼兒將玩具還給小朋友,幼兒大聲說“不去!”。開始的時候,幼兒遇到這種情況會直接大哭大鬧,而現在能夠反抗我,跟我說“不去”,主動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我很高興,說明幼兒有表達自己想法的勇氣,用語言代替了哭泣,我和幼兒說,玩具是小朋友的,小朋友也需要它,幼兒便站起來,走向小朋友並把玩具還給他,雖然一直捂着臉,沒看小朋友,但是主動走過去,主動與他說話,對於幼兒來說是一次很大的飛躍。後來,老師每節課都會讓幼兒去給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食物,幼兒都會主動走過去,每次下課,都會讓幼兒跟老師和其他小朋友說再見,幼兒都可以接受,而且很開心。
4、唱歌、一起做手指謠,放鬆情緒,增強自信心
情緒緊張焦慮導致幼兒說話有些結巴,總是把第一個字重複很多便後,才能表達出整個句子。老師和幼兒一起唱兒歌,《小星星》《兩隻老虎》《小老鼠上燈台》……選擇他很熟練的兒歌,幼兒在唱歌時更流暢一些,情緒也會緩解很多、放鬆很多。
經過一個月的干預,幼兒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些項目不是自己喜歡或者擅長的,但是還是能夠堅持完成,不會大哭大叫了,並且在完成後,會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高興,願意與他人分享交流,雖然還會有些靦腆,但是比以前主動了很多。
後來,我們學習表達顏色短語,幼兒重複第一個字,老師引導幼兒將第一個字說成長音,減少重複的現象,幼兒都能配合做到,很有耐心,能夠堅持按老師要求說完。到月末,哭鬧的情緒基本消失,更願意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